崇祯皇帝亡国二事

人们常用“天子死社稷”来评价崇祯帝,认为这是一位很有节操、很值得同情的皇帝。

清人所修《明史》提到:

(崇祯帝)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

就是这样一位无心享乐、勤于政事的皇帝,无奈成为亡国之君,并一直以悲剧形象出现在历史上。尤其是临死时的一番话更增添了这种悲剧色彩: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疚,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但事实果真如此么?他果非亡国之君么?至少就明亡前发生的两件事,证明崇祯帝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崇祯像

第一事,关外议和的失败

明末,内忧外患,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大起义本已让明统治者焦头烂额,偏偏关外还有愈加强大起来的女真政权,攘外必先安内,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一条解决之策。

李自成像

陈新甲鉴于南北交困,遂遣使与关外女真人议和,但需要注意,此时只是他的私人行动,皇帝并不知道。陈新甲将这件事告诉了傅宗龙,傅宗龙随后告诉了大学士谢陞。谢陞认为兹事体大,赶紧向崇祯皇帝汇报。崇祯得知此事大怒,诘问陈新甲为何要如此做?新甲并无一言,只是叩头谢罪。谢陞认为,此举可行。崇祯帝默不作声,不久下旨由陈新甲全权负责此事,但朝廷诸大臣均不知此事。

后来,谢陞告诫言官,皇帝主张议和,希望言官能站到统一战线。言官闻知此事,错愕不已,交章弹劾谢陞,遂被罢斥。但陈新甲以及议和的具体情况还没被外界所知。

崇祯皇帝知道群臣必然会反对议和,于是只和陈新甲单线联系,手诏往返者数十,并一再叮嘱他决不可外泄。但世上无不透风的墙,群臣还是探听到一些风声,并不停上奏章反对,但是一直没有明证。偏偏此时,陈新甲的一个失误,使此事天下皆知。

一日,陈新甲将下属所交的密报随手置于桌上,其家童误将其作为塘报,就是一般的官方消息,进行了传抄。言官一片哗然,纷纷上章弹劾。崇祯皇帝非常愤怒,命陈新甲自陈。陈新甲此时没有认清情况,不但不认错,反而自我表扬一番,崇祯皇帝更加愤怒了。后来,又有言官上奏章反复弹劾陈新甲,于是将他下狱。

陈新甲上疏请求宽恕,诸大臣也是多方营救,但均没奏效,最终被弃市。

我们可以认为陈新甲的死是咎由自取,泄露如此重大的国家机密!但至少表明一点,崇祯皇帝认可议和一事,可此后却再也没提。

第二事,都城南迁的失败

眼见北京已不可守,崇祯皇帝召见李明睿问应对之策。李明睿认为唯有南迁,才是目前唯一的对策。崇祯皇帝四顾无人,说他早就想这样做了,因无人赞同,所以一直延迟至今。此事重大,只可秘密进行,且不可外泄,否则加以严惩。

紫禁城

伴随着太原城的陷落,李明睿再次上奏章,请求南迁。崇祯皇帝命大臣速议。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认为此是邪说,认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崇祯帝对此大怒,说光时亨阻朕南行,本应处斩,念其首犯,这次饶恕。但南迁之事也耽搁了下来。

也就是这个光时亨,虽然极力反对南迁,但在李自成入北京后,很快投降了。

从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面对国家危亡时,崇祯帝缺乏独断能力,办事犹豫不决,最终导致失败!

崇祯帝殉国处

看到上述两事,想起古人对于和议的看法:

义理之说与时势之论往往不能相符,则有不可全执义理者,该义理必参之以时势,乃为真义理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