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名称的演变:从“大王”,到“倭王”,再到“天皇”

日本“天皇”名称的演变:从“大王”,到“倭王”,再到“天皇”

日本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天皇”。日本在“天皇”一词出现之前,将其称为“大王”。

据中国古籍《隋书》记载,公元600年时,“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背鸡弥,遣使诣阙”。“阿每”,即日语“天”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天皇一族自称为天神的后代,“多利思比孤”,则是对当时执掌日本朝的圣德太子的称呼的注音,“阿背鸡弥”则是“大王”的意思。也就是说,直到6世纪末,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还是称“大王”而尚未称之为“天皇”。

由于“大王”氏族的势力不断扩大,加之在与外国交往时也需要一个能体现至尊地位的称呼,来代替充满野蛮、原始意味的“大王”。因此,“天皇”一词就产生了。

“天皇”一词原本是中国道教用语,在汉魏时就已经很流行了。随着日本与大陆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的道教经典和其他典籍传入日本,由于“天皇”一词对于编造了“天孙降临”、“神武肇国”神话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于是,他们就借用“天皇”这两个汉字称呼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当时被认为“天皇”这个词不仅表示了天皇在日本统治阶级中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而且在与中国皇帝交往中也体现了平等的精神。

据《日本书纪》推古十六年(608)记载的,遣隋使携带的国书中则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的句子。另外,在日本已经发掘出的推古朝的许多文物中,也出现了“天皇”的字样。由此可以推断,在推古朝出现了“天皇”的称呼,或者说是推古十五六年日本派遣遣隋使时,圣德太子决定正式使用“天皇”以取代“大王”的称呼。

至于天皇的名字,在天皇谱系上早期天皇的名字其真实性很小,其名字和谥号都是后人参考传说和天皇的“事迹”编造出来的。据说第44代元正天皇之前的历代天皇的汉语谥号,都是八世纪后期文人淡海三船奉敕命编制的。起名字时的根据很多,如出生地、活动地、乳母姓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从9世纪的第54代仁明天皇开始,此后的历代天皇的名字都是从汉籍中选择两个有一定涵义的汉字为名,从第59代清和天皇起名“惟仁”以后,70代天皇中有49代天皇以“x仁”为名,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

日本的国名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据中国史书记载,日本初始时称“倭”。“倭”的日语读音即“邪马台”,和“大和”的读音相同。所以,以“倭”为早期日本国名是很可能的,当时中国使臣出使东瀛时,见日本人身材矮小便以“倭”字记录当时尚无文字的“邪马台”国了,但后来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与大陆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日本人对“倭国”和“倭人”的称呼也不满意了。

607年,中国《隋书》中记载日本“其王多利思比孤造使朝贡,其国书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日本”的国名很可能是从此引申而来。在日本史籍中,“日本”的国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在大化元年词条记有“明神御宇日本天皇诏旨”云云。在中国史籍中,《隋书》中尚未出现日本一词,但在《旧唐书》中写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日,倭国自恶其名不雅,遂改日本。《新唐书》中记为“咸亨元年(670),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所以,估计是在大化革新时,为了一改旧俗,振奋人心,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在制定年号时,同时将旧国名“倭国”改为新国名“日本”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