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造卫星,地图是怎么绘制的,有个人搞定了这个困难

古代没造卫星,地图是怎么绘制的,有个人解决了这个困难。

在当今社会中,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地图,而地图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游玩,免不了要用到电子地图,进行当前的定位或者是将你导航到目的地,可想而知,要是没有地图的话是非常的不方便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地图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卫星或者是航拍的无人机的,那个时候飞行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卫星及时都是没有的,那么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呢?

首先说一下地图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地图之所以重要是在老百姓实际运用中,地图没有现在那么详细,但是他却象征着可以控制的范围,就比如荆轲刺秦,就是用献图的名义,而象征着终于按最高权力的九鼎之所以会被重视,是因为在九鼎上有华夏的地图。

而我国古代的人是具有无穷智慧的,他们的智慧让现代人都敬佩,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人民都有生活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我国古代的方法吧。

不管是什么方法绘制地图,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测量,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想要测量实际距离是非常的困难的,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靠人来走出来的,炎帝曾经为了丈量,就走了几十万公里,大禹治水的时候地图也是很重要的,他让两个人带着准绳去灾区测量。

但是这样的方法是非常辛苦的,直到汉朝的时候才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依靠马车,马车有上下两层,每层都放进去一个假人,马车行驶一里,下层的假人就会敲击鼓面,行到十里的时候,上层的假人就会响铃,然后会有专门测量的人负责记录敲鼓和响铃的次数,这样的方法就是”记里鼓车“,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比较精确的将距离算出来。而计量用的马车就叫”大章车“。而这个大章就是大禹派出去测量的那个大章。

在古代的时候,测量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真的已经很不容易的,后来人们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改良,不过总体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后来绘制地图成为了古人特别在意的方向。

一直到了西晋的时候,用”记里鼓车“绘制了更多的地图,但是有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裴秀,他出生在战乱的三国时期,但是他没有上战场,却依然让大家记住了他。

裴秀对地图是很浓厚的兴趣,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现了许多的方法,于是裴秀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制图六体“法,他按照这个方法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地图集。当时他提出了六天创造性的原则,分别是准望、分率、高下、道里、迂直、方邪。这些名字你是不是一头雾水呢?但是这些慢慢的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地图要素。准望是方向,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高下指的是相对高度,道里就是距离,迂直是指高低与距离的换算,方邪是坡度问题。这些在地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反响。

这些就是跟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中的地图是非常的接近的,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为了后人的模板,而在之后中国古代的地图中,许多都是用了这个方法来绘制出来的。因此,裴秀也被后世称赞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弊端的,比如没有将地球是球体考虑进去,但是在那个时候就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