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往来也变得更加友好亲密起来

汉朝在历史上是一个与西方往来颇多的一个时代,在经历了武帝征讨匈奴之后,匈奴的气焰大大降低。而后面大多以和谈为主,少有战争兴起。到了汉元帝时期,匈奴请求和亲,皇帝便在宫中挑选德貌双全的女子的。昭君为了国家自请出塞,便成就了一段流传百世的女子传奇。

在汉元帝登基之后,他没有他祖辈那般的雄韬伟略,反而是比较懦弱的。坐在皇位上,但却没有养成帝王应该有的果决心性。反而是事事踌躇,犹豫不决。对于国家大事,朝政也有好,外交也罢,向来都不能自己做主意。汉武帝在位时期辛辛苦苦加强的君主权力怕也是被他的后代渐渐放开了去。虽然汉宣帝时期国家仍然强盛,但是内里却远远不及武帝时期的严明,地主豪绅也给国家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君主权利也是大大的下降了。但是就汉元帝,怕是巴不得如此呢,因为他自己极少能够拿主意。犹豫不决还不如推与旁人。

其实汉元帝的父亲、祖父都是一个治理有方的明君。相较于他而言,他的父亲汉宣帝要果断狠绝的多。因为从小在汉宣帝身边,见过许多汉宣帝惩处人的手段,认为太过于狠辣。甚至向他的父皇直言。汉宣帝听闻大怒,认为刘氏王朝本就是以狠绝的手段来治理,哪里能向西周那般德智。在汉元帝说出这句话时,他的父亲便已经意识到他并不适合当这个皇帝,只是碍于许皇后的情面才未曾改立。

虽说匈奴已经在汉军手下吃过了许多次的败仗,但是终究是实力尚存,仍然坚固的盘踞一方。虽然说他们以低姿态来到大汉王朝请求和亲,但是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挑衅和试探。哪怕是除了多次的败仗,但毕竟本性难移,他们最是还观察时机,找寻机会。而汉元帝没有武帝或是他的父辈那般果断刚觉,和亲一事自然是应允的。

而王昭君的出现,便给了双方和平共处的一个良好机会。她貌美动人又深明大义。据说当时听闻匈奴来和亲,是她自清前往西域,愿意做这个邦交的纽带。当时汉元帝未曾见到这个女子的模样,便欣然应允了。到后来王昭君拜别之时,汉元帝才见识到这个自请出塞的女子是怎么样的动人,但为时已晚。而她也踏上了和亲的道路。

关于王昭君出塞历史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有的说她并不是自清和亲,也有的说她就是汉元帝后宫中人。但是无论她是如何能够被封为公主,嫁到匈奴那去,她对她的国家和匈奴两方之间所做的贡献确是不会有假的。一个女子孤身一人远离养育她多年的故土,黄沙漫天,长路无尽,只有一把琵琶能够抚慰她的思乡情切。如此之勇气,在当时那个封建朝代,实在是极难找出第二个来。

到了西域的王昭君不仅仅做到了自己身为人妻的本分,她也是可不曾忘记她的故土是在哪里,这场和亲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她积极的做好两方之间的纽带,将汉朝的文化、生产都交与匈奴他们。那种常年生活在戈壁边塞这等蛮荒之境的人自然也会向往东方的树木葱郁,小桥流水。而昭君的到来便给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往来也变得更加友好亲密起来。

史书上对于王昭君也只有只言片语,并没有记载下她远嫁西域后与两方的交流往来。但是虽说其间细节并不是十分详细,但是就凭一个女子能够忍受边塞风沙苦寒的生活数十年之久,就足以令人心生敬佩。很多人都说,若是没有王昭君,就凭汉元帝那个懦弱无能的性子,并不一定可以守得住这个偌大的天下。匈奴和汉王朝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和缓。无论是美貌还是只会,王昭君的功劳不可磨灭,她给自己的国家和匈奴两方带去了长达半世纪的和平相处。

在许多帝王的外交政策中,和亲是一种手段,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两国邦交的友好。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卑微无比。对于和亲,恐怕大多人的态度都是惶恐不安的,深怕自己被选中。而王昭君无论是何缘由被选为和亲公主,但就凭着她在西塞能够坚持几十年的生活就足以看到这个女子心性的坚韧。她于刘氏江山而言,所做出的贡献亦是不可磨灭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