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门行(22):从“炮战第一村”到“海峡第一村”——探访与金门一水之隔的围头村

参考消息网11月12日报道(文/陶德言 张选杰 高飞 李兵峰)围头,这个栖于祖国版图东南角的小小村落,曾因经历1958年“炮击金门”战役而闻名于世。60年后的今天,围头还留下多少炮战的痕迹?村子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对岸金门的关系究竟如何?

带着问号,正值“炮击金门”战役6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了与金门仅一水之隔的围头村。一进村,记者就看到一幢幢村民自建小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泥主干道两侧,整座村庄安静悠闲。乍一看,围头与沿海那些富裕的村庄区别不大,似乎很难把它与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战役联系起来。不过只要在村中走一走,就随处可见那次炮战留下的痕迹。

在光鲜亮丽的自建房中间,一栋弹痕累累的二层小洋楼颇为显眼。村干部吴宏霈介绍说,这座建筑名为毓秀楼,是当地旅菲华侨吴天敬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所有建筑材料都从菲律宾海运而来,结构异常坚固。在炮战中,毓秀楼身中6炮,周围落下炮弹近30颗,却仍然屹立不倒。如今,站在这个被特地保留下来的炮战遗迹前,仿佛看到那段历史扑面而来。

1957年12月,美国单方面停止了延续数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并纵容台湾当局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破坏。台湾当局还将驻金门、马祖一线的兵力增至10万,台海局势再度紧张。党中央决定针锋相对,对金门展开大规模炮击。

先人一步,get更多独家资讯

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解放军459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大规模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近三万发炮弹如暴雨般落到金门的国民党军阵地上。金门顿时浓烟滚滚,地动山摇。消息传出,举世震惊,而地处前线的围头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炮战第一村”。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炮战第一村”围头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这个台海小渔村的发展变化,折射出两岸关系的变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历史巨变的一个缩影。

“海峡第一村”——福建晋江围头村(李兵峰 摄)

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内的大炮阵地(陶德言 摄)

“天涯”成咫尺

围头与金门太近了。从地图上看,围头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与大金门岛的距离只有5.2海里,是大陆距大金门岛最近的村庄。历史上,围头所在的晋江与金门同属泉州府管辖,两地人员和物资来往密切,存在割不断的联系。

月亮湾是围头距金门最近的地方。记者到达这里时,正值黄昏。暮霭沉沉,对面的大金门岛若隐若现。在沙滩附近地势较高的赤山上,借助望远镜,能清楚地看到大金门岛上的建筑和风力发电机的白色叶片。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天气条件好的时候,可以依稀看到在岛上活动的居民。

围头与金门曾经隔得太远。1949年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后,此地就成为两岸较量的最前沿,长期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双方的炮战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1979年。两地音讯不通,来往断绝,咫尺成天涯。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

不过,由于台湾当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两岸直航,围头与金门之间的交通路线异常曲折。据第一个嫁到金门的围头姑娘洪双飞回忆,当年自己尚未取得定居台湾资格时,丈夫想要来围头,得绕着中国南部兜圈子:金门飞台北,台北转香港,香港飞厦门,厦门到晋江。路费高昂不说,单程就得折腾一到两天的时间。盼望着千里迢迢的回家路能够近一点、再近一点,是洪双飞和众多两岸人民的期盼。

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两岸都是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对两岸关系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2001年1月2日,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等地的海上客运航线开通,“小三通”将围头与金门之间的旅行时长大幅缩短到一两个小时。2008年12月15日,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基本实现直接“三通”。

直接“三通”拉近了两岸的时空距离,“共饮一江水”则进一步拉近了两岸的民心。记者到这里采访的前不久,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源自泉州母亲河晋江的水,经围头入海,通过海底管道输至金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困扰金门多年的缺水问题。该工程历时23年,终于从设想变成现实。作为这项供水工程的入海口,围头再次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时刻。

“冤家变亲家”

围头当年是“炮击金门”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解放军在村里布置了10个炮群、44门火炮。战后统计,围头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落弹5万发之多,全村五分之三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到处是残垣断壁。在炮战期间,村里有上百名民兵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围头民兵中荣立二等功的有12人,三等功的有55人。

作家刘白羽在《美丽的围头》一文中写道,“围头人……和炮兵一道,站在弥漫的硝烟中,把一颗颗炮弹打出去,把一星星仇恨打出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头与金门的相互“交流”除了炮弹,恐怕就只剩下通过“空飘”和“海漂”相互传播的对敌宣传品了。在当时两岸敌对的大环境下,两地居民对对方都存在敌视乃至仇视心理。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逐步缓和,身处一线的围头人率先感受到了这种暖意。刚开始,围头和金门的渔民在一块区域作业时,会友好地打声招呼。后来,他们在休息时会凑到一块喝茶聊天。再后来,金门居民获准到围头的码头上进行贸易,两地民众的来往就更多了。

两地交往多了,不仅产生了友情,也产生了挡不住的爱情,洪双飞的亲事就颇具代表性。这不仅是因为她是第一个嫁到金门的“围头新娘”,还因为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英雄民兵洪建财。

“炮击金门”战役打响时,不满16岁的洪建财负责向阵地运送炮弹。直到今天,围头的“战争与和平”红色教育展馆还挂着他的照片。在这张战地记者拍摄的老照片中,身体瘦弱的少年洪建财肩扛两发炮弹,正光着脚奔向炮位。因为表现勇敢,洪建财荣立二等功,并获得“战地小老虎”的称号。

1992年,金门青年陈应超经常到围头做生意,合作伙伴中就有洪建财的大女婿。一来二去,陈应超结识了洪建财的二女儿洪双飞。年轻人对炮战历史知之不多,是没有相互仇恨的新一代。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从互有好感到无话不谈,萌生了真挚的感情。洪建财老两口得知后,大吃一惊,很是踌躇了一番。经过对陈应超一段时间的考察,陈应超的实在和陈家的诚意最终打消了老两口的顾虑,两位年轻人终成眷属。

当年,洪双飞出嫁金门让围头为之轰动。如今,随着两岸交流越发频繁,村民们已经对涉台婚姻习以为常。据统计,截至目前,嫁到台湾的围头姑娘有137人,嫁到围头的台湾姑娘也有9人。围头的涉台婚姻状况也是“两岸一家亲”的缩影。据了解,两岸开放交流以来,与台湾民众结婚的大陆配偶累计达到30余万,近年来嫁到大陆的台湾姑娘在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两岸婚姻让两岸有情人及其家庭休戚与共,他们最盼望的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了让两岸亲人多走动,围头经过精心筹划,在2010年七夕期间举行了首届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邀请嫁到台湾的“围头新娘”及其家人回来探亲,大获成功。随后,返亲节作为品牌活动保留了下来,每两年举行一次。到今年8月中旬,已举行了五届返亲节。村支书洪水平激动地对记者说,通过姻缘一线牵,两地“战火变烟火,冤家变亲家,炮台变舞台”。

前线变前沿

围头地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三面环海,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历史上,整个围头的耕地只有区区数百亩,口粮根本无法实现自给,经济收入一半要依靠渔业。1949年后,特别是炮战之后,围头成了前线中的前线,许多建筑成为断壁残垣,不少耕地改作他用,对台小额民间贸易活动也销声匿迹。据村里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围头村民的年平均收入仅为150多元,与对岸金门无法同日而语。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此后,两岸关系从对抗逐步走向缓和。之前距金门过近的地理因素限制住了围头,这时却变成了潜在的优势,敢闯敢拼的围头人发现了商机。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变革是从自下而上的突破开始的,围头的对台贸易也是如此。一开始,虽然国家政策尚未放开,但两地渔民已经自发地在海上开展原始的易货交易。最初是以鱼易货,围头渔民用海产品和农副产品,换回当时比较稀罕的台湾饮料和日用品等。后来,易货交易逐渐变成了小额贸易,交易产品的范围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交易地点也一点点地从海上移到了围头岸边。

1992年,这种民间行为得到官方认可,围头被福建省确认为民间对台贸易试点,允许台湾渔船停靠围头码头进行交易。据统计,在鼎盛时期,有300多名围头人从事对台贸易,年度贸易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两岸和平带来的民间贸易,给并不富裕的围头,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台贸易一度占到村民收入来源的三分之一。

据村支书洪水平介绍,围头人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发现了水产养殖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鲍鱼养殖成了村里的优势产业。目前,全村在海上养了100万笼鲍鱼,年产值高达2.5亿元。

除了水产养殖,村里还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洪水平说,2006年他当选为村主任后,就提出要保存村里的炮战遗迹,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创建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环境整治年”“旅游发展年”“文化建设年”“七夕涉台年”……自2007年起,村里每年定出一个年度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炮战遗迹,延续传统文化,发掘旅游资源。

围绕建设“战地文化休闲渔村”主题,经过十年的努力,围头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最美渔村等多项荣誉,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据统计,2017年,这个拥有数千人口的村庄接待了超过150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加上养殖业等其他各项收入,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由于经济发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村发展,还有3000多外来人口在围头工作、生活,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年轻人。

但围头人还不满足于此。洪水平说,围头拥有丰富的革命军事遗址和美丽的沙滩海湾,集战地文化、滨海文化、渔村文化、侨台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于一体,旅游资源丰富。村党支部计划再花8年时间,将围头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这个沿海小村庄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村里的“战争与和平”红色教育展馆,有一段特别的木制楼梯,每一级台阶外侧面都贴上了标有年份的贴纸,从2007年“环境整治年”开始,到2026年“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结束。这一级级台阶,象征着围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向着目标稳步前行。

潮平海阔,风正帆悬。曾经战火纷飞的军事前线,如今硝烟已经散尽,围头变成了百业兴旺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正在以“海峡第一村”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参与采写记者:于晓泉、刘憬杭)

资料:炮击金门战役

1958年8月23日下午,解放军在福建前线用火炮向金门国民党军阵地猛轰,炮击金门战役(台湾方面称“八二三炮战”)打响,这是一场融军事战、政治战和外交战为一体的重大战役。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逐步确立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台海局势一度出现缓和。然而,1957年12月,美国单方面中止中美大使级会谈,并纵容台湾当局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破坏,台海局势再度紧张。当时,台湾当局驻金门的兵力多达8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顾问。

1958年7月中旬,美国对黎巴嫩进行军事干涉,中东燃起战火。台湾当局伺机摆出反攻大陆的姿态。大陆决定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战役开始后,福建前线的解放军部队对金门实行全面封锁,国民党军对金门的海运和空运一时间全部中止。为了突破解放军的封锁,美国派出军舰为国民党军运输舰只护航。为摸清美国人的意图,中央决定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结果,在国民党军运输舰遇袭时,美舰未发一炮。

金门遭封锁一段时间后,美国与台湾方面在金门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要求台湾方面放弃金门、马祖,以台湾海峡为界实现“停火”,而台湾方面拒不撤退。大陆认为,这是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因此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后又公开声明隔日(“单打双停”)对金门进行炮击,炮击金门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政治战。

炮击金门战役迫使美国不得不继续保持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个外交对话渠道,并遏制了美国搞“两个中国”的企图。同时,炮击金门战役也打击了台湾反攻大陆的气焰。(高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