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昔时大唐长安的十六宅

在大唐长安的东北角,南临兴宁坊,西靠长乐坊,东北两面紧毗外城城墙的地方,有一大片华丽的宅宇,殿楼逶迤,飞檐相接,独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坊区。这就是唐朝诸亲王居住的地方——十六宅。十六宅-亦称十六王宅。位于长安外郭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街东从北第一坊,在都城东北角。本名入苑坊。

除了册为太子的皇子入居东宫,其他的皇子几乎都住在这里,若非危难时期受命出镇或领衔外任,自唐朝玄宗皇帝先天年间起,皇子例不出阁。他们的屋第虽不在一处,但却十分集中,大家可以不出坊里就相互往来。久而久之,“十六宅”便成为唐朝诸王的代名词。“十六宅”起于何时,倒也很难详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且一年年也有所变化,最终成为长安城中一块极有分量的地方。

过去研究发生在唐朝首都长安的政治事件的论著,很少注意事情发生的地点和与事件相关的人物所处的地理位置,陈寅恪先生曾强调玄武门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势高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性,是关注地理因素在政治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少有的做法。

其实,不论是玄武门之变还是唐朝前期历次宫廷革命,皇帝和争夺皇位的双方所处的地点,都是取胜与否的重要因素。而仔细分析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的争夺皇权的斗争各方所居住的地点,可以清楚地看出李氏家族和武、韦集团成员,是泾渭分明地分别住在宫城和皇城东西的大坊中的。而唐玄宗以后不再发生皇子争夺政权的流血事件,和玄宗把皇子集中到长安城东北角的十六宅加以集中管理有密切关系。

但另一方面看,唐朝大封异姓为节度使,皇帝兄弟子侄被集中管理,形同软禁。这个措施造成的不好后果就是:

一是在朝廷权力被宦官和大臣把持时,地方没有李氏家族势力与之抗衡,天子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国家有难,皇帝的亲兄弟无力可出。

二是给了宦官选接班人的方便,诸王都集中长安,很容易去那里挑选,如同买菜一般。第一个是文宗皇帝,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神策军从十六宅中迎到了大明宫,首开“十六宅”诸王入居大宝的先例。接下来是他的弟弟武宗皇帝,在太子已立的情形下,犹被仇士良率数千禁军迎为天子。武宗同样也是英年早逝,去世之时,长子杞王只不过几岁,于是,“十六宅”再出一位皇帝,就是宣宗。

三是诸王集中在一起,一有祸难,很容易被一窝端掉,以便斩草除根。昭宗时,韩建带兵围十六宅,赶到石堤谷,尽杀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诸王。

昭宗时,韩建围十六宅,尽杀诸王,宅遂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隋唐长安城遗址在今时几乎全部叠压于现代西安主城区之下。除大明宫与禁苑外,外郭城范围北至今自强西路--自强东路以北,南至电子四路--明德二路--雁南二路以南,西至西二环路--唐延路以西,东至东二环路以西。

而十六宅现在应该是在西安市区长缨西路和东二环胡家庙地铁站交叉口偏西南一些,电子地图显示为蝎王府羊蝎子火锅,大概应该就是这个位置。有西安的朋友方便可以去那边溜达溜达,沾沾唐朝十六王宅的皇家气,呵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