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自杀殉国, 光绪下旨将其棺木加上三条铁链, 不许下葬!

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和海军文化积淀。在中国海军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为国人所乐道。到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海军的力量逐渐落后其他国家,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心中的痛,日本崛起于亚洲也是从这场战争开始的。

当时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刚开始都极其看好大清的。当时的总吨位是明显好于日本的,而且大清的国力、领土面积以及四万万的人口也是其不可比的。但是,最后大清面对一个弱国竟然海军全军覆没,最后绝望的北洋水师将领丁汝昌等自杀殉国,纽约时报对此有个44字的评价,感慨千年。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开始。在随后发生的中日黄海大战中,战事一开始日舰炮火就击毁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水师提督丁汝昌被炸伤,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在这场大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此战北洋舰队被击沉五艘,林永升、黄建勋、邓世昌等以身殉国,而日舰却一艘未沉。作为北洋水师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的丁汝昌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致使整个舰队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难辞其咎。

之后残存的北洋水师舰艇退往威海卫军港,而日军大部在辽东半岛登陆,并相继攻陷旅顺、大连,直逼威海卫。1895年正月,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虽然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北洋水师公所所在地)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大将伊东佑亨向处于绝境之中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发来了一封劝降信,在这封信中,伊东佑亨向丁汝昌剖析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并向丁汝昌说道:“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既际此国运穷迫之时,臣子之为家邦致诚者,岂可徒向滔滔颓波委以一身,而即足云报国也耶?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

面对日本人的劝降,丁汝昌选择拒绝。十七天之后,在外无援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投降,丁汝昌等3位高级将领当场自杀殉国,时年六十岁。在丁汝昌的遗书中他这样写道:“忆第一战虽丧吾爱将邓公世昌,林公永升,然主力尚存,仍可与倭寇一决雌雄。统帅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数撤入威海卫港并不许出战。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陆夹攻之势,实乃兵家之大忌也!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有一死.......然百年后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诚报国之心,昌死不朽矣!”

丁汝昌死后,北洋剩余官兵借其名义向日军投降,不知内情的光绪帝下诏籍没丁汝昌家产,并将其棺木加上三条铁链以示其罪,不许下葬。直到十五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美国《纽约时报》对此的评论为:“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生命更宝贵。”,短短的44个字,不禁让后世中国人感慨千年。当时的中国,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他们尽力了,战斗到了最后,很多人都自杀殉国,这连日本人都敬佩。北洋水师的失败这是那个腐朽时代的必然,大清烂到根子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