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霁红是最难烧的陶瓷?

有人问,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当属高温红釉瓷是也。“要想穷,就烧红”是景德镇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烧到破产。

那它为何难?到底又有多难呢?

先说下高温釉缘何难烧?

要想了解高温红釉,就要先了解高温釉。按照烧成温度,颜色釉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其中,高温釉是生坯上釉,在1200℃以上的温度下一次烧成,这对窑内温度、湿度,以及工匠手艺经验要求甚高,因此每件高温颜色釉陶瓷都是孤品、绝品,独一无二。而低温釉则是在烧成的素瓷上施釉,然后入小窑,在700℃-900℃的温度下烧成,较高温釉而言难度略低。

在古代只有皇帝御派督陶官才有烧制高温釉的秘方,因此高温釉历来都属贡品。就算是现在,作为国宾瓷送给外国总统、首相等政界要人的颜色釉瓷也多为高温釉。

红釉分哪些品种?霁红是唯一吗?

按性质来说,红釉主要包括铜红釉和铁红釉两大类。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则是明代初期创烧的以铜为呈色剂的霁红,为高温釉。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为低温釉。

大名鼎鼎的霁红,就属于纯粹的高温红釉,它是一种深红釉,闪烁着红宝石一样的色泽,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牛血,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

霁红于永乐年间诞生,成为瓷业巅峰的一颗明珠,由于烧制极难,它的烧制技术总是莫名失传,经常断烧,在历史中若隐若现,耐人追寻。明代成化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

霁红釉的烧制又再度濒临失传。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做《祭红》的电影,影片拍摄需要有一件真正的“霁红”花瓶,但百烧不成,后来只好用一件“郎窑红”代替。

为什么烧霁红是难上加难?

霁红这种高温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自古以来,这种鲜艳红色烧成者极稀,为世所珍。

高温红釉的烧制温度较一般高温釉瓷更甚,需维持在1300℃左右,且浮动区间仅在10℃之内。在古代并无计温设备,如何得知窑内温度,又如何稳定控制?全凭工匠的经验。

在掌握了温度之后,烧霁红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即“黄金位置”。红釉瓷并非窑内各处都能烧制,在每个窑炉内都有一块“寸金地”,只能放下一两匣钵,而红釉瓷则非待在此处不可,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成功。

一直到如今,烧制红釉,无论高低温都是较其他色釉更难的事。只要略有偏失,都可能造成发灰、发绿、发黑,甚至烧失等现象。在了解这份不易后,我们再欣赏霁红时或许就会产生在感叹之外的深深敬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