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定 | 永定红色学校

永定红色学校

□ 赖守铭

土地革命战争上期,闽粤赣边区山高林密,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随着土地革命斗争的不断发展,苏维埃政府迫切需要开办各种各样的学校,以提高妇女、农民、农会干部、军事指挥人员的文化水平。永定红色政权创办了三类学校。第一类是扫盲学校,招收成年人入学,扫除文盲;第二类是劳动小学,培养共产主义的新后代;第三类是专门学校如军事学校,培养军事干部;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农会干部。这些学校有全日制的,半日制的,也有业余的。到1930年,全永定有妇女夜校100所,工人夜校4所,学员5400多人,主要教识字,同时宣传革命思想。

平民学校——湖雷毓秀学堂

毓秀学堂位于永定湖雷上南村流坑拱桥头自然村,始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原建筑遭国民党毁坏,建国后在原址重建毓秀小学。主体建筑为一字形骑楼式建筑,二层,前面是坪及围墙、大门。

1912年,阮山从福州法政大学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愿望,回到家乡湖雷上南村,创办“毓秀学堂”,自任校长。毓秀学堂当时规模不大,学生只有七八十人,大多为贫困农民子弟。毓秀学堂用不同于私塾的教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926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阮山回到家乡组建党支部,他以“毓秀学堂”为基地,举办平民夜校,他亲自授课,宣传革命道理。学校的老师教学生唱阮山创作的《救穷歌》等革命山歌。并且经常组织学生到邻近村庄去教贫苦农民唱革命山歌,开展宣传活动,被群众誉为革命学校。1926年秋,中共永定支部成立,毓秀学堂早期的学生成为农民运动的基本力量队伍,阮振鹏、阮迈、熊振声、熊永清、阮维周、阮德周、熊炳华等人为中共党员。他们都为革命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永定师范——汤湖天后宫

被誉为红色师范学校的永定师范旧址位于永定合溪汤湖村长蛟里天后宫,天后宫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两层土木建筑,占地1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原建筑已被毁,2009年,在原址上建有一纪念墙。

永定师范1925年创办,阮山、吴仰文等筹建,校长是赖少逸,原设在县城,因遭到反动势力迫害、破坏,1925年秋被迫迁往汤湖长蛟里。共产党员阮山、吴仰文、卢肇西、赖少逸等在此任教,他们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组织进步学生阅读《中共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培养青年学生积极分子,是当时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学校之一。

1926年夏,随着中共永定支部、金丰支部的建立,永定共青团组织也开始建立和发展。在阮山的指导下,永定师范秘密发展了赖际发,邱弼琴、李立民等十多位学生为共青团员,他们是永定第一批发展的共青团员。随即成立了共青团汤湖支部,选举赖际发为书记。这是闽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也是福建最早成立的农村团支部。该校1929年停办。

闽西列宁师范学校——虎岗世德楼

世德楼位于永定虎岗虎西村,建于民国初,抬梁式土木结构,占地900多平方米,大门开在前楼的东面,坐西朝东,布局由三座坐北朝南的一字型土楼按三字型排列。前楼为平房,中楼二层,后楼四层。各楼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左右两侧为厢房,将三座楼连成一体。

1930年7月,由闽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闽西列宁师范学校”在龙岩松涛小学开学。这是一所初级师范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事实际工作的农会干部和教师。以短期培训为主,修业时间为六个月。

1930年12月,龙岩失守,闽西列宁师范学校随同闽西苏维埃政府迁到永定虎岗,进驻世德楼。1931年8月虎岗失守,闽西列宁师范学校搬到上杭白沙,9月迁往长汀县城。

彭杨军校——永定虎岗汉皆楼

汉皆楼位于虎岗虎西村,民居,占地面积350余平方米,土木结构,分前后楼,前楼为平房,后楼有三层,中间是天井,两旁为厢房。

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决定“建立和扩大闽西红军,开办红军学校,训练人才”。1930年1月红军学校成立,校址设在原龙岩第九中学,校长谭震林,政委邓子恢。3月,红军学校改称为福建红军学校,同年7月由中央接管,改称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长蔡开熙,政委邓子恢。同年12月15日,龙岩失守,军校迁到虎岗汉皆楼,改称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校长肖劲光,政委张鼎丞。1931年8月,敌军围攻虎岗,军校又迁至上杭白沙,9月迁往长汀县城。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永定新闻网

制作:吴丽仙 主编: 刘永良 监制: 苏冠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