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的“脏水”与“孩子”

校园内的欺凌事件续有发生,对动手动脚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由于其危害显著,一般多能得到及时处理,而对只限于动嘴动笔造成精神伤害的,则因为其隐蔽性难于测定,则往往听之任之,以至危害日增,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随意为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例如,称身材矮小的为“矮东瓜”,叫腿脚不便的为“铁拐李”,等等,虽然这些绰号有的是出于闹着玩,但其中却不乏出于故意的羞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其中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显示,40.7%的中小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恶语伤人六月寒”,“侮辱性绰号”给有关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一名学生因为长期被起侮辱性绰号,用凳子把其中一个嘲笑他的学生脑袋砸成重度脑震荡。最终,这名被欺凌的学生被迫转学,对校园和学习产生抗拒中途辍学,而那个欺负别人反被打的学生,则留下了后遗症。

为改变这一情况,各地先后加强了这方面管理。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做出规定。其中明确规定,给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受欺凌图像的,属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学校在进行批评的同时可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对此,舆论普遍表示赞同,认为这有助于遏制侮辱性绰号的滋生与传播,减少校园精神欺凌事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希望认真落到实处。

我也是竭诚举双手赞同。只是我想说一句,我们反对的,是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并非认为所有绰号都不可有。绰号,或者说外号、浑号,是自古有之,根据一个人的特征等情况,在本名以外另起的名号,往往能“画龙点睛”地体现人物面目。据说,绰号最早见于汉代,当时的三个酷吏严延年、郅都、董宣,用法严酷,世称之为“屠伯”“苍鹰”“卧虎”,而杨震因为博学,而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这样的绰号,是有利于识人的。

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也往往都有绰号。突出的如《水浒》,108将皆有诨名,宋江叫及时雨,吴用称智多星,李逵叫黑旋风,鲁智深称花和尚,不都很贴切吗?。《红楼梦》中人物也多有绰号,宝玉的绰号“无事忙”、“富贵闲人”“混世魔王”、“呆雁”、“银样蜡枪头”等,也都深刻揭示了宝玉的生存状态和处事特征。文学中的人物,有许多是以绰号名扬天下的,如“豆腐西施”、“骆驼祥子”、“座山雕”、“二诸葛”、“三仙姑”等,以至这些人物的本名是什么,人们倒往往并不怎么在意,这也正反映了小说家们在创造人物形象上绰号命名艺术使用的成功!

这说明绰号也是一种文化,不可倒脏水把孩子也倒掉”。自然,也不能把“脏水”当作“孩子”。绰号中那些善意的昵称,是要保护的“孩子”,而那些侮辱性的外号,则是用以欺凌的“脏水”。必须要坚决倒掉。有人把禁止起侮辱性绰号,简单的说成“禁止给同学起绰号”,似不全面。那些出自善意而起的绰号,往往含有一种亲切与关怀。有故事说,钱三强原名钱秉穹,在校时有同学称他为钱“三强”,他父亲钱玄同问其原因,钱三强说到自己是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己身体又强壮,喜欢运动,所以别人称他为三强,当时父亲钱玄同听到儿子的解释后,感觉颇有道理,于是把儿子的名改为钱三强。

民间有句俗语:“有起错了的名字,没有叫错了的绰号。”这话有点绝对,但凭着机智根据对方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命名的一种名号,用以臧否人物,是与那种出于恶意的起侮辱性绰号是两种对立的文化,两种的界线不要混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