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拉拢学者被拒起杀心,学者说八字回应,最终免于一死

太监拉拢学者被拒起杀心,学者说八字回应,最终免于一死!

薛瑄是明代非常有骨气的大学问家。他毕生致力于倡导儒学,被人们称为“薛夫子”。他的性格很正直,从不屈服于权贵。在他身上,儒家学者的不屈傲骨的精神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当时的学者和官僚们都对此表示高度尊重。薛瑄从小就很聪明,在永乐三年,薛瑄才十七岁,他随着父亲薛贞和同僚官员陈宗问去视察河南,在船上,陈宗问偶尔想到一个上联:“绿水无忧风皱面。”他让薛贞给出一个下联,薛贞不能对上来。小小的薛瑄马上脱口而对:“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很震惊,感叹于如此神童。后来他还专门去找薛贞,要求再看看这位同僚儿子的诗,看完诗作之后,他感慨地叹了口气,说道:“才泓气昌,日后必然是大器啊。”

当时的皇帝是明英宗,当他登基的时候还只是个不大的孩童,一切都是由一直为他服务的太监王振安排的。曾经是小皇帝的启蒙老师并且一直小心翼翼地照顾小皇帝的王振,得到了明英宗的信任,所以他在朝廷上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和其他的朝臣平起平坐。后来,他甚至超越了其他所有内阁的声望。那时,大理寺有一个官位空缺,因为王振来自山西,所以他想找一位山西同乡做官。王振听说山西的同乡薛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王振本人是大同地区的人,薛瑄是一个山西晋南人。虽然隔得很远,但始终是一个同乡人,所以他决定让薛瑄担任这个职务,于是薛才子被提升为大理寺担任副职。

当时,知道内幕故事的人建议薛瑄说:“这次是因为王振的着力举荐而得晋升,你应该主动与他见面并亲自感谢一下他啊。”薛瑄听了后但没表达任何意思,庄严地回答说:“我是朝廷的官员,我为什么要感谢太监呢?”不管别人给他多么好的建议,他拒绝去见王振,而他的同事也因为他的“不懂时务”而不禁摇头。

一天,薛瑄正和他的同事们在衙门讨论事情,王振突然进来了,所有的大臣们都鞠躬致意王振,只有薛似乎没有看到他,他没有表情,默默地站着。

王振看见薛瑄,知道他的知识很好,他的官声也很好。相反,他平日里主动接近薛瑄,薛瑄也只是和这位太监例行公事,什么表示也没有。在此之后,薛拒绝主动讨好这位太监并且从未与王振进行过密切接触。于是,王振开始感到不快,他觉得薛瑄不愿意与自己联系,是因为鄙视自己的太监地位。现在自己掌着大权,但薛瑄忽视了他,觉得薛瑄太无理了。所以王振开始讨厌他。

王振的侄子王山是一个花花公子,他与一名官员的妾有染,并试图娶这个小妾。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官员的妻子贺氏拒绝此事,王山诬告贺氏毒杀了她的丈夫,并且诉讼到了大理寺。薛瑄明白王山是诬告,三次驳回此案件,这让王振非常恼火,打算找人诬告薛瑄收贿并把他整进了监狱。

薛瑄有一个朋友刘球,他向皇帝提出了很多建议,他偶尔谈及王振,也被王振想办法给关进了监狱里。王振砍了刘球的头,解剖了他的身体,摔断了他的四肢,他让薛瑄看着这些残尸,希望薛瑄能放弃。谁知道薛瑄说:“因冤获咎,死何憾焉?”他淡然的在监狱里读易经,无休止地阅读,仍然像平日在家一样读书。

听说此事的通政史官员叹了口气,感叹道“薛,铁汉公也!”

王振要将薛瑄杀死了事,当要临斩时,王振的一名仆人突然在厨房里哭了起来。王振非常惊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仆人回答说:“我听说薛夫子要被处决了,很伤心。”王振听了,深深叹了口气,不再有杀死薛瑄的念头。当时,朝代的文臣和军事官员都非常同情薛瑄,很多尚书一级的人不遗余力地营救他。

王振被公众的愤怒吓倒了,所以他取消了薛瑄的死刑。薛瑄被释放,回到家乡后,开了一所文清学院,招收学生并讲课,成为学问鸿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