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错过最后一个好皇帝,就此走向灭亡,不然能在甲午打败日本

大家知道,大清朝走到晚年,已经是积重难返,慈禧垂帘听政,她的最大能量就是保着大清这条船不沉。事实上,她也完成了,虽然有八国联军等等狂风巨浪,但大清毕竟是在她死后才亡的。

但是,如果让慈禧去做更大的贡献,把大清这条船带到新的航线,比如君主立宪,那基本就不可能了,因为她本身名不顺,力气都花在搞平衡上,没有多余的能量去做大的改变。

那么,大清朝有没有可能在后面出现一位类似日本明治皇帝这样的人,能够帮助大清朝完成转身呢?

有的人可能认为是光绪。

光绪毕竟是皇帝啊,而且他本身就在谋求变法。

但事实上,靠光绪,可能清朝亡得更快。

为什么呢?

因为他政治上太幼稚了。

光绪当皇帝太急于夺权,想着一天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住。但事实上,对付慈禧,一定要一忍再忍,忍到慈禧对他彻底放心,甚至忍到慈禧去世。

要知道,尝过权力的人就像抽鸦片的人,让她交权是很难的。

那怎么办?

要么忍,要么争取更多更广泛的盟力。清朝的势力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顽固派,以皇室宗室为主,一个是汉臣派。而这两块恰恰是慈禧经营很多年的。那光绪靠什么呢?

维新派,这一派基本都是政治幼儿,冲动有余,谋事不足。所以他完全没戏。

那有谁可以呢?

这个人就是号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

为什么说这个人当皇帝,清朝的局面可能会有转机呢?

首先这个人聪明,他的外号鬼子六,就是说贼精贼精。

而且他本人也有继位的法统性,当年道光皇帝立储,原本就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咸丰皇帝,一个就是奕訢。

最后,道光还是选了咸丰。

选了咸丰有什么后果呢?一是咸丰死得早,造成大清孤儿寡母,增加了大清政坛的不稳定性。

而奕訢身体好,活了六十五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因为咸丰死得早,使得慈禧听政,我们前面说了,慈禧听政,本身就有天然缺陷,使得她一生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做出更大的改变。

而奕訢不同。

如果他继位,同样可以平衡清朝的两大势力,皇家宗室跟汉大臣。

奕訢有勇有谋,他这个人本身很开放,对外界的思想很容易接收,是洋务运动的主持人,跟外国人打交道也有方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奕訢就很有外交能力,要求地方不要一味退让,应该以战逼和,这样可以减轻谈判时的压力。在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时,也是他出面主持议和,可以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拉拢了一些如户部侍郎文祥,副都统胜保这样的人。

这说明他在宗室中还是有影响力的。而在汉大臣中,他的地位就更高了。他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展开的。他还力主把海关交给洋人打理。

当然,这是有点丧失主权的意思,但这也使海关成为大清唯一不贪污的钱。大清政府后面全指着海关收的钱继命。

这些都表明,奕訢是大清最后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了,他比光绪不知道高到了哪里。

如果奕訢当皇帝,他将比慈禧有更大的运作空间以及运作智慧,非常有希望将大清带到一个全新的轨道。甚至可以说,中国将在甲午战争打败日本,中国国运将为之改变。

但是,因为实力渐渐增强,引起了慈禧的警惕,最后把他给罢免了。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奕訢有没有可能成为皇帝呢?

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在立储时,能够争取道光皇帝的支持,将他立为皇帝。

另一个机会就是帮助慈禧打掉八大臣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奕訢大权在握,而且他的名头比慈禧要更有力,他是皇室宗亲,又是合法摄政,且又是有皇位继承权的。

如果他能够当机立断,抢在慈禧之先下手,极有可能翻盘。

那有没有这样的先例呢?

当然有啊,比如明朝的朱棣。奕訢如果要夺位,绝对比朱棣要容易很多。

再比如宋朝的赵光义,那也是可以学习的榜样。

可是,他唯一缺的就是野心吧,对权力的欲望不足使他放弃了最终极的努力,最终落得寂寞而死,于他是天赐不取,自获其咎,于大清,那也是误国误民。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