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都进入了资本主义,为何中国会如此缓慢?因中国一思想太顽固

在欧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的发现,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亚当· 斯密。自此,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

那么,何为资本阶级萌芽?通俗来讲,就是某个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苗头。

由于,这个“萌芽”的范围太过空泛,所以,各方学者对于资本阶级萌芽的界定也因各种因素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对于中国来说,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社会逐渐滋长了资本主义思想,还有人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的时期。

大多数学者则觉得,中国资本阶级萌芽的起点应该始于明朝中期,到了清朝中期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至于该如何考量,通常学者们都会站在客观角度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产物的商业性,以及,正当雇佣关系的规模等许多因素。

史料在编撰的过程中力求精简扼要,所以,很多历史上的经济状况我们如今只能从侧面分析,这也就导致了现代学者在考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分歧。

较为严谨的学者之所以将中国的资本阶级萌芽期定在明朝中叶,是因为:当时苏杭地区的丝绸纺织行业、佛山的钢铁锻造行业中,已经出现了带有些许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

到了清朝中期,这种情况在中原大地普及,包括江南一带的丝绸纺织行业、陕南的钢铁冶炼与原木砍伐业、云南的铜矿和北方地区的煤矿业等等在内的大概二十几个行业中遍布着资本主义工厂。

这些都是根据史籍考量出的结果,并不准确,我们无法确定在这些行业之外的其他未被收录进史籍的行业中,是否还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虽说诸多行业已迈向资本主义,但国家的重要经济行业棉花纺织工业则仍属于农副产业,并未出现资本阶级萌芽,这是能够确定的史实。

但若论及农业中何时出现资本阶级萌芽,学者之间的分歧就更大了,稍严谨的说法是:清中期有了一些经营经济作物的农户,算得上是资本主义苗头。手工业的资本阶级萌芽通常展现在以手工工厂形式存在的产业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川地区的井盐行业。

甚至,在前朝的技术基础上,凿井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良,而且,有了较为先进的管道运输模式,还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一度达到传统手工艺所能达到的技术巅峰。当时的井盐工厂中,一套完善的井灶大约雇佣工人一百余名,而一个规模中等的盐场则有固定工人一千二百余人,就算是规模小的盐场也有五六百人,这在当时足以称得上是手工行业之最。

虽说,云南铜矿看起来规模庞大,但是,其制度并不成熟,下井开采的工人数量并不多,其他地区的煤矿也是一个道理。

而钢铁冶炼行业,一个大熔炉旁只需工人约五十名,更无法与井盐手工相提并论。而制造工厂的规模就更小了,就算是一个大型制造厂里面的固定员工也会不超过四十人。而且,在史籍中明确记载:在这群人中还有厂主的亲属在其中工作,所以,根本上难以将其界定为资本主义性质。

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工厂效率并不高,厂内员工管理松散,且分工不明确。有的工业需要繁杂的工序,却只有一个人操作,有的厂分工明确,每个工人各司其职,而手工工厂则根本谈不上分工。

按照资本阶级萌芽出现在明朝中期来算,中国的资本阶级萌芽产生得还不算太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仍形成不了规模,并未像西方国家掀起资本主义风潮,在农业中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中国的资本阶级萌芽之所以发展龟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作祟。

各方学者对于中国资本阶级萌芽的研究从未停止,起初,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会产生资本主义完全是由于外国的介入甚至干脆就是由外国移植而来的,直到后来这种说法的对立学说“萌芽论”出现。

鸦片战争是中国资本阶级萌芽发展的重要分界线,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雇佣劳动制,这种制度在面临外国侵略者侵犯中国时仍然在民间盛行。以至于,在中国的手工工厂行业基础上又建立了外资公司,后来,衍生的洋务派的军工公司也是这个道理。

发展最为显著的就是在整个萌芽期中纹丝不动的农业,在鸦片战争打响后,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发展迅猛,不过,当时的中国已经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虽然已经形成新的阶层,却不能再被称作“资本阶级萌芽”了。

参考资料: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