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叶的忠直之臣 宰相说要提携他 却被一口回绝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道光五年(1825年),授军机大臣;道光十八年(1837年),拜东阁大学士,其资历仅次于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地位仅次于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

潘世恩性格柔懦,是个不怎么管事的太平宰相,平常也不得罪人,所以一生历经四朝,始终屹立不倒。而王鼎则不一样,他打从步入官场的第一天,就对朝廷中的夤缘攀附表示出强烈的不屑,对自己处事原则的立场非常坚定,从不随波逐流,与前面提到的罗惇衍相比尚有过之。

《清史稿·王鼎传》记载,王鼎年轻时,到京城参加会试。当时在朝的东阁大学士叫做王杰,与王鼎是同族。王杰见这个年轻人有才气,和自己也算远亲,便主动抛出橄榄枝,希望将他延揽到自己门下。

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能得到这样一位宰辅级别的贵人垂青,是全天下士子梦寐以求的机遇,攀上了这层关系,未来仕途上不知道能少走多少弯路。但王鼎就是一根筋,坚持自己绝不结党的原则,一口把王杰给回绝了。

幸运的是,王杰不像后来的穆彰阿那样小肚鸡肠,遭到王鼎拒绝后,不以为忤,反而嘉许王鼎说:“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结果此言一语成谶。不过,王鼎清操绝俗的个性,也确实让他在仕途上比同辈人走得更加艰辛。

王鼎自嘉庆元年(1796年)登第,在官场摸爬滚打了近廿载,直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终于走到卿贰的位置,出任工部侍郎。嘉庆在任命王鼎时,还用略带心疼的口气对他说:“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因阅大考考差文字,知汝学问。屡次召见奏对,知汝品行。汝是朕特达之知。”

满朝卿相,恐怕只有王鼎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靠关系,完全是凭借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

王鼎的前半生无疑是幸运的。在那个时代,官场风气因循疲玩,但王鼎不肯阿附权贵的性格,还没有被当作异类而受打压。在位的嘉庆皇帝,也还能留意到这种不懂包装自己,只会埋头苦干,但确实有能力的人。如果王鼎是在道光朝出仕,遇上另一班君臣,恐怕此生绝无出头的机会。

了解王鼎的品性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与穆彰阿二人水火不容。王鼎作为道光朝硕果仅存的几位有见识的重臣之一,对穆彰阿的结党营私和钳制言论深恶痛绝,故一直与穆不协。他也是在当时舆论压制下,少数还敢侃侃力争,直言君过的大臣。

不过可惜,王鼎素来不结党援,虽然他与穆彰阿同居宰辅,也同列军机,但孤军奋战,始终无法与门生遍布的穆彰阿相抗衡。

穆彰阿善于揣摩上意,又有满朝穆党配合他尽力表演,自然受到道光的深度信任。而王鼎讲话直来直去,说的内容又不合道光心意,导致每次御前辩论总是吃亏。

由于王鼎的资历和地位摆在那里,道光皇帝也不好直接去斥责他,所以长期以敷衍的态度来搪塞王鼎的谏言。要是换做其他人,时间长了,可能也会渐渐闭上嘴巴,来保全自己的名禄。

但王鼎恰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脾气,万般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历史上谏官所采用过最极端的手段,杀身成仁,以死谏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