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地方随着世代变迁,现今,光知道名字却不知道地点了

秦朝末年,朝廷征召戍卒前往渔阳屯戍,陈胜吴广受命,率领着数百人赶往渔阳,却在中途遇到大雨,队伍不能如期抵达。按照秦时律法,若不能如期完成,将以死罪处置。陈胜吴广自知难逃一死,便率众人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统治。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之后,各地纷纷响应。

渔阳郡,在秦汉时期,面积广袤,有史料形容“统县十二”。它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密云、怀柔、天津等地,且最北之地连接长城,最南部则邻接渤海,可见,其地域之宽广。然而,在不同朝代,有关渔阳郡的记载却不尽相同,其中,以唐宋两代记载最为矛盾。

那么,为何唐人与宋人说法如此不一?历史上的渔阳郡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唐人所载,秦时的渔阳郡位于今日的密云地区。唐代编写的《括地志》曾称,渔阳位于密云县南部十八里,这一说法在后世被加入《史记》,用以注释。其后,在《史记》的影响下,“渔阳即密云”的说法广泛流传,以至于后来《辞海》都将其收入。

建国之后,在最新的《密云县志》中,亦记载称“渔阳郡原址位于密云县... ...南城子”。宋人却不赞同唐人的说法,在他们看来,秦时渔阳郡位于今日天津蓟县,而非密云县。宋人的依据主要来源《太平寰宇记》,在此书中,曾言:“秦于此(指蓟县)置渔阳郡,两汉因之。”

若人们熟知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应该会知晓,古时郡县的名称,是随代分割命名。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每个郡县的名称及管辖范围亦不尽相同。比如说怀柔,在明朝初期时,此地“析昌平、密云地所立”。在唐朝,当时的怀柔所处的位置恰好是今日的顺义。

换言之,顺义若放在唐代,名称即叫做怀柔。在古人随代分割的影响下,极有可能造成后世说法不一。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秦代时期,绝不可能存在两处渔阳郡,如此说来,密云与蓟县,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渔阳郡?

唐人根据史料,先是为渔阳找到一个坐标,即“渔水之阳”。

按照唐人的思路,渔阳附近必然有河,且它一定在河流的北岸。有了这个线索,寻找渔阳就好办了,眼下只需要找到渔阳附近的河流。这里又有另一个说法,即京津地区有一条白河,人们认为这条河即是渔河。

但经过仔细考究,发现,这条白河发源于河北沽源,又被当地称为“沽水”,故而,渔河即白河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水经注》中记载称:“渔水位于渔阳东南方向,为平地涌出的泉水所形成,今城在斯水之阳,遂由此得名。”无论是发源地还是名字,渔水显然都不是上文所提的白河。其次,在《密云县志》中,曾说:渔阳郡在密云县之南城子,这个南城子位于白河西侧,而在古人“在河之阳”意思中,渔阳必然是位于河流的北岸,因此,白河不是渔水。

哪怕白河在历史上有过变更河道,但是,在这期间,它如果没有变更名称的话,是断然与渔阳郡扯不上联系的。

我们再来看蓟县,时至今日,蓟县境内还有一条渔水河道,除此之外,附近还有一座渔山。根据文献记载,渔山在蓟县西北方向三里位置,高度约有百丈,周长约五里,渔阳郡则在此山的南方。且此书又称,渔山多泉,于冬夏时喷涌成湖。

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可知,渔阳得名于渔山或渔水,百姓傍山(水)而居,由此有了渔阳郡的说法。密云、平谷在秦汉时期,确实在渔阳郡管辖范围内,但渔阳县城与郡所却不在密云境内,简单来说,即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秦朝在覆灭六国后,仍设有渔阳郡。由于两千多年前,渔阳位于边远地带,战略位置重要,秦始皇对此十分重视,无论是修筑长城还是建立驰道,皆经过渔阳附近。至西汉时期,渔阳郡仍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且在此时期,渔阳的经济、军事以及各民族交流,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由于,渔阳地区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战的前线,汉朝曾派重兵屯戍此地,以便巩固统治。

在魏朝以后,渔阳郡地理位置优势渐消,至西晋后,渔阳建制被废除,怀柔划分至燕国范围内,但到了十六国时,渔阳郡又被恢复。北朝时期,渔阳郡再次出现迁移,几经变换,至隋朝统一方才确定,此时的渔阳郡由原来的管辖十二县减少到一县,即:无终县(天津市蓟县)。

唐朝时,渔阳郡改名为蓟州,原来的县城改为渔阳县,自此,渔阳郡消失。

并且,“渔阳”也被后世诗人常用为意象,意为征戍之地。有诗句“昨夜梦渔阳”。“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密云县志》、《括地志》、《史记·燕世家》、《太平寰宇记》、《水经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