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这个词应用挺广,是从哪里来的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们都喜欢用“破天荒”这个词来形容从未发生过或第一次出现的事情,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小伙伴们,知道什么是“天荒”吗?最容易想到的词是“天荒地老”,意思是天荒秽,地衰老。指经历的时间极久远。常用于人们的爱情宣言。从字面理解,显然和“破天荒”不是一回事。

追根溯源,这个词来自《唐摭言》中的一个小故事。《唐摭言》是“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的古典小说。其中,“天荒”是个地方。

话说,唐朝年间,荆州南部地区每年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都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更别说金榜题名了,这反映出荆南文气凋零、学风不盛。因此,时人便把荆南地区戏称为“天荒”。

“天荒”本义指亘古未开化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荆南被称为“天荒”则是嘲讽这里为没有举人的偏僻落后地区。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有个叫刘蜕的考生一举考中进士,这才算把“天荒”给破了。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非常高兴,觉得这是给本地区长了脸,立即写信祝贺,并赠给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没有接受,理由很简单,“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他回信给崔铉时这么说。此后,“破天荒”的说法传开了。

在历史上,“破天荒”的例子很多。这里举两则。

一是苏轼。二是张仲景。

先说苏轼。古时候,很多地方的交通设施极其不便,海南岛因远离中原更不被朝廷重视,那里特别荒芜凄凉,是被贬官员和流放犯人的理想场所。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当地很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其中有个年轻后生姜唐佐与众不同,儒雅、好学、聪明,苏轼很欣赏他,劝他进京应试,并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和破天荒”,意思是说,海南虽然偏远,哪会割断与中原的联系,你现在虽然穿着白袍(古代未中士人的便服),但我相信你日后一定会考中。苏轼还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即今天只写这两句,等他日后登科了,还会续全送给姜唐佐。

公元1103年,姜唐佐果然不负众望,“破天荒”地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后来,姜唐佐拿着这两句诗找苏轼,不想其已过世两年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就替苏轼补足了这首诗,后四句是“……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赞许了姜唐佐,也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

再说张仲景。

我们去药店买药,发现很多中医药店常以“堂”起名,比如“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等。为什么要叫“堂”,里面的中医大夫为什么要叫“坐堂医生”呢?这就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北宋林亿校勘的《伤寒论·序》中有“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据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瘟疫肆虐,百姓深受其害。他非常着急,可按当时的官箴规定,他是不能亲自到民间治病的。许多百姓知道他医术高明,纷纷前来求治,他一反官老爷的做派,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深得百姓爱戴。开始他只是处理完公务在后堂给人治病,后来干脆把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定为出诊日,专门在衙门大堂为百姓把脉,这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时间久了,渐成贯例,远处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每到这两天,也早早赶到衙门前排队。张仲景不厌其烦地挨个为每个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他这“破天荒”的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某某“堂”药店。

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破天荒”其实和第一次、突破、创新有同样的意思。历史上,很多“破天荒”壮举的背后,一定是一种敢于“破天荒”的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张静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