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693年11月22日,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出生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处引用的诗句其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还有一种说法:,“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人称板桥先生。自小时起,郑板桥勤奋好学、废衰忘食,博览群书。年轻时,他是当地很有名的秀才,曾在山东担任县令,后来居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诗、书、画,被后人称为“三绝”,他的画比诗绝,书又比画绝。其中,他的书法以“六分半书”而闻名。“六分半书”是他自创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是把隶书的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造出一种介于楷、隶之间,隶书又多于楷书特点的字体。由于隶书通常被称为八分书,所以,他戏称这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世人又称之为“板桥体”。

郑板桥早年练习书法时,不管是哪个名家的字体,他都能模仿得极为神似。但是,郑板桥并没有就此满足。有一天,郑板桥又开始钻研起书法,由于手边没有笔墨纸砚,他便就近在妻子背上画来画去。郑板桥的妻子有点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画什么?”一语惊醒梦中人,郑板桥恍然大悟:不能老是去模仿别人,只有在个人盛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已的精彩。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为求深造,他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无论是在绘画还是赋诗上都喜欢竹子,对于画竹子更是四十年来,日日画竹,画的各种形态都有,生极反熟,熟极反生,这句话就是绘画中最为经典的意蕴,每个大师的蜕变过程都是从最初的生分到繁杂,然后在繁杂之后,体味绘画艺术之精髓,简化之后,更显艺术的高超,这也是一种大师绘画的至高境界。

郑板桥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的。竹子也是一种个人气节的彰显,所以这一点应该也是郑板桥喜欢竹子的原因,对于竹子的长期研究也就促成了这位画竹子的大师,对于其他的自然植物,郑板桥虽有画过,但是都不如竹子让后人深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