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史上因舞弊案被处死的唯一一品大员

肃顺在协助咸丰皇帝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处理耆英,第二件是“戊午科场案”。咸丰八年(1858)干支是戊午,这件大案就发生在这一年,故名。戊午科场案还破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一项纪录,请看全文。

肃顺剧照

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大学士柏葰任主考官。考后揭榜,镶白旗满洲学生平令中式第七名。平令素习曲调,曾于戏院登台演戏。在严禁旗人演戏祖制的束缚下,平令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的下贱之辈。他的中式使得“物议沸腾”。御史孟传金上书咸丰,弹劾平令朱墨不符,要求对平令“特行复试”。

咸丰立即谕令载垣、端华等认真查办。各王大臣等遵旨,传讯平令会审。吏部会同都察院对平令试卷复加磨勘校阅,发现平令墨卷内“草稿不全”,诗内共有7个错字,同考官阅卷时以为平令的错字系笔误,为其做了改正,这种做法也是不允许的。按定例,处理这类科考之误,举子罚停会试三科,同考官革职,主考官罚俸一年。平令案本身倒不是很大,如果到此为止,也不会酿成风暴。问题是在审理平令案件时,又查出了多起考场疏误及舞弊案情。钦派覆勘试卷大臣全庆等在复阅朱墨卷时,发现诗文悖谬应讯办查议之卷竟达50本之多。

咸丰皇帝

咸丰得此奏报,雷霆之怒不可遏止。立即将主考官柏葰褫职,将副主考朱凤标、程庭桂暂行解任。咸丰余怒不息,令载垣等进一步严鞫。随着追查的逐步深入,顺天乡试中舞弊的种种黑幕一件件披露于世。其中有同考官受托为试子更改错讹及欠佳字眼的,还有场内试子吟哦传诵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审查平令案中,查出了兵部主事李鹤龄为其同乡广东肇庆人刑部主事岁鸿绎订正关节,向充任同考官的同年翰林院编修浦安代送条子的舞弊情节,甚至还有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舞弊的详情都被揭露出来。

清朝科举考卷

关节、条子是清代营私者科场舞弊的惯用伎俩。考前,考官与士子先期约订符号,订明试卷内诗文某处所用之字作为识别的标记,考官阅卷时,按约索录。李鹤龄与罗鸿绎约订头篇文末用“也夫”,二篇文末用“而已矣”,三篇文末用“岂不惜哉”,诗末用“帝泽”。

罗鸿绎写好条子交给李鸿龄,李在场前交与浦安,求浦安加以关照。浦安阅卷时,见汇集了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考生试卷的中皿卷中的一本与条子所写字眼相符,浦安随即批以“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评语,并加以呈荐。

这样,罗鸿绎的试卷即作为中皿备卷留了下来。不想事情又出了偏差,草榜填好后核对草底,闱官误将作为备卷的罗鸿绎之卷交还本房作为己作之卷。主考官柏葰发现后,便让家人靳祥将罗鸿绎之卷撤下。浦安知道这个情况后,嘱托与其熟识多年的靳祥恳请柏葰务必将此卷留下。柏葰竟听从了浦安之言,将另一人的卷子撤下,以罗鸿绎取中。柏葰还对浦安说:“罗鸿绎之卷是备卷,拟中副榜,今已中了正榜。”揭榜时,罗鸿绎果以第280名举人登榜。罗鸿绎中榜后,拜谒李鹤龄。李向罗索要谢银500两,浦安从中以借的名义取走300两。罗拜见柏葰时,亦留下贽敬银12两、门包6两。

经过详核,戊午顺天乡试科场舞弊属实。身为主考官的柏葰参与徇私舞弊,情罪严重,但对之如何科罪,前无案例可循。刑部以“查例内并无仅听嘱托不知交通关节作何分别治罪明文,向来亦未办过似此成案”为由,没有向咸丰提出处分意见。这时,负责此案的载垣、肃顺等上奏咸丰,力言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示惩戒,主张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将柏葰等人斩决。

咸丰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于咸丰九年(1859)二月十三日,于勤政殿召见载垣、肃顺等,宣示柏葰等人的罪状,宣布:根据王大臣所拟,将柏葰即行处斩,派肃顺、赵光监视行刑。大学士柏葰遂被斩。同日,同案犯浦安、李鹤龄、罗鸿绎亦被斩。副考官朱凤标被革职。在审讯浦安时,根据浦安所供“在场时曾闻程主考有烧毁条子之事”,于是又揭出副主考官程庭桂及其子程炳采为中心的传递关节嘱托舞弊的案情。

戊午科场案经过近一年的审理才审定结案。在戊午科场案中前后共有91人受到各种处罚,其中处斩5人,充军3人,还有起初加恩免死遣戍新疆后准捐输赎罪者7人,被革职解任7人,降级调用16人,罚俸一年的共有13人,还有13名试子或罚停会试革去举人,另外,还瘐毙于狱中2人。在舞弊案中被斩决的柏葰是清朝唯一因科场案被处死的一品大员,也是隋唐实行科举以来,因科考被处死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因而戊午科场案及其对该案的处理震动了朝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