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泥瓦匠出身,在帮会当过卧底,后来却成为开国中将

刘忠,原名刘太平,1906年10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从8岁起上了三年私塾,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只得辍学去学了一门手艺——当泥瓦匠,给四邻八乡和泥坯、做土砖、烧瓦片盖房子用。他年纪虽小,但干活很踏实,当地人都叫他“小刘师傅”,实际上只是给师傅们做帮工。那年头,生活都很贫困,泥瓦匠这种职业又不是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因此刘太平一家经常饿肚子。

1927年,上杭的农民群众都闹起了革命,各地纷纷成立起了农民协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渴望改变命运、不再受苦受穷的刘太平积极报名,加入了农会。此后,在闽西特委相关领导人的教育帮助下,刘太平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1928年底,才溪一带的土匪头子林祖光、王邦达等人,勾结“红帮”首领曹来子,计划在当地的庄背庙发动“起义”,以“劫富救贫”为名实抢掠财物之实,趁着年关将至,狠狠捞上一笔。

才溪区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派人打进匪帮内部,打探他们的行动,以便争取他们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作第二次暴动的准备。

刘太平知道这事后,主动找到区委书记林应三主动请缨,他说:“林祖光论起来还是我母亲的远房兄弟,我是叫四舅舅的。有这层亲戚关系,我是打入他们内部最合适的人选!”

经林应三的许可和指导下,刘太平找到林祖光,利用他的关系混了进去。不过,他还要参加盟誓大会、完成结拜仪式才算正式成为“红帮”成员。

盟誓大会举行那天,庄背庙里里外外戒备森严,首先要为刘太平等三个新进成员登记造册,而且不能用原名,一定要用新名字。刘太平想了一想,在登记册上写上“刘忠”二字,此后就再没改过名字了。

接下来是结拜仪式。神像前焚好了香、点好了烛,又杀了几只雄鸡。刘忠端着鸡血酒碗,仰脖一饮而尽,接着一刀斩下雄鸡头,就此成为红帮63兄弟之一。

当天晚上,刘忠便溜出去将匪帮的情况向林应三作了汇报。林应三作出指示,要做好林祖光的工作,尽可能将起义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能让革命变成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在刘忠的劝说下,林祖光果然对曹来子进行了劝告,使得他们几天后的起义没有完全偏离轨道。63个成员率领贫下中农,冲击地主老财家中,要他们捐款捐粮。

不料,国民党早已得到消息,从县城调来一个营的兵力,对起义队伍进行了血腥镇压。曹来子等人潜逃到外地,刘忠等人的革命活动也转入了地下。

按照区委指示,刘忠在县委秘密接头点担任交通联络员,以卖茶叶作为伪装,负责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发动群众等工作。刘忠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在革命的道路上也越来越坚定。

此后,刘忠参加了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这位当年的小小泥瓦匠,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行后在红四军、红一军团担任大队政委、团政委、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刘忠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校长、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政委、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386旅旅长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0旅旅长,第四纵队参谋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司令员,第18兵团62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刘忠率领第62军剑指大西南,歼敌数以万计,解放了当时的西康省。后来他还曾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才能出众、战功卓著的优秀将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