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巴黎走向现代的三个地标,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来看看这本书

我们来说这本《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看看代表巴黎走向现代的三个地标是什么。

在中世纪的时候,巴黎饱受战火蹂躏。1415年到1436年,巴黎一度被英国人占领,波旁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四世两次出兵巴黎都失败了,最后,他依靠外交手段把首都给要了回来。1594年,法国王室重新回到巴黎。这个时候,巴黎虽然仍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却已伤痕累累,完全丧失城市功能。巴黎需要重建,重建工程非常浩大,从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在三代统治者的努力下才基本完成。今天巴黎的不少地标,都是那时候完成建造的。

我们第一个要介绍的地标是新桥。新桥是塞纳河上年代最久、最有名的桥梁,它既是巴黎的象征,更是巴黎走向现代的起点。新桥出现前,塞纳河把城市分成了左右两岸,想去对岸,要么花钱雇船,要么绕远路过桥。亨利三世的时候,这座桥就奠基动工了,可是战争让造桥工程搁置了十多年,战争结束后,亨利四世刚回到巴黎就宣布继续造桥。亨利四世对桥梁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要一座更加宽阔、能过载重马车的大桥。中世纪的桥梁普遍比较窄,除了建造技术的限制,也因为那时候桥梁两侧会修造一些房屋和商铺。亨利四世想去掉这些房屋,又不想花国家的钱,于是决定让“富人和酒鬼”为新桥买单,规定从运进巴黎的每桶葡萄酒中抽取一定比例税金,专项用于建造新桥。

新桥竣工后,宽阔得能同时走四辆马车,桥上还设置了步行道,行人可以在桥上散步。步行道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观景台,人们还可以站着看看风景。桥上安装了一座四面大钟,显示月份、日期和小时,每隔十五分钟敲响一次。可以随身携带的怀表几十年后才会出现,所以当时很多巴黎人就靠这座时钟来知道几点了。紧接着,在新桥周围又造起了大道和广场,这里很快变成了一个公共娱乐空间。人们在桥下洗澡、晒日光浴,在桥上散步,小贩们提着篮子,在桥上叫卖。到巴黎旅游的外国人一看,这里热热闹闹,大桥又很漂亮,觉得耳目一新。有欧洲旅行家在游记里说,站在新桥观景台眺望,看到的是堪称全世界最美、最壮观的景色。

新桥悄悄地改变了巴黎人的社会生活。不同阶级的人在这里相遇,牧羊人赶着羊群,就可能撞到正在散步的贵族妇女。人们在新桥上传播贵族私生活和政治谣言,桥上能买到报纸,报纸上有趣的八卦消息被人贴在桥上,有人大声朗读,不识字也可以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新桥还改变了巴黎人的政治生态。巴黎最高法院某位成员被逮捕的消息在新桥传开,人们便聚集在新桥表示反对,这起事件后来就被称为“投石党运动”。新桥成了骚乱的温床:在新桥贴出消息,一夜之间就能招来大批人群。法国要是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新桥上就有人专门编一首新歌。在巴黎专业剧场出现之前,新桥也是巴黎戏剧中心。剧团在桥上搭建临时舞台,贵族们坐着马车来看戏,马车就直接停在前排位置。

有了人群,商业也慢慢发展起来,卖什么的都有,衣服、饰品、鲜花、书籍。新桥甚至成了巴黎最时髦的地方,贵族们置办了新行头,一定要穿到新桥上来炫耀炫耀。在那个时代,好衣服本身就特别贵,所以,新桥上出现一种新型罪犯:偷斗篷贼。斗篷既昂贵也容易偷,人群拥挤时一扯就能得手,当事人甚至不会发现。时间长了,几乎形成一种地下产业链,有人把二手服装店开到新桥旁边,现场收购。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诞生。即使是犯罪和对犯罪的防治,也构成了现代化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催生了现代城市管理系统。

亨利四世规划的第二项工程是建造皇家广场,也就是现在的孚日广场。刚开始的时候,亨利四世想造的其实是丝绸作坊和配套的工人住房。因为当时丝绸很贵,从意大利进口要花特别多钱。亨利四世召集商界领袖讨论如何振兴丝绸业,最后决定由六位最富有的商人和官员出钱,兴建一个丝绸产业基地。丝绸厂建好了,但法国丝绸产业并没有因此兴盛。1605年3月,也就是丝绸厂投产一年以后,国王忽然在一封给财政部长的信中,把丝绸厂和周围空地称作“广场”。这块地方能不能当广场?这个问题国王和大臣们商量了一年多时间。商量的过程中,法语的“广场”这个单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原先这个词指的就是一片露天空地,后来这个词就代表那种“开阔、被建筑物围绕、方便人们聚集、促进地区商业,以及为城市增添光彩”的公共空地了。

这种新广场到底什么样呢?就是皇家广场的样子。这个正方形的广场十分宽阔,边长140米。广场四边,各建造了九座新式塔楼,底层开商铺,有一条拱廊供行人躲避风雨,楼上是住宅。1605年,亨利四世颁发法令,宣布把广场作为公共庆典日的集会场地。在当时,像这么大的地块只有皇室才有资格用,而皇家广场,根据国王的这条法令,已准备对所有居民开放。

1612年,法国王室为庆祝和西班牙王室的联姻,在皇家广场举行庆典,新广场正式向巴黎市民开放。这场后来被称为“西班牙联姻”的订婚大典,甚至具备了某种现代事件的特征。从前的皇家庆典,要在结束后很久,才会有纪念出版物面世,而这一次,记录报道和纪念版画的出版,甚至在庆典日之前就开始筹备,这让它变得像一场真正的现代媒体事件。一位宫廷制图师住在广场东侧塔楼顶层,他创作了一幅巨大的版画,如实记录了庆典场面。根据制图师的估算,庆典时聚集在皇家广场的观众人数大约有七万。虽然皇家广场的设计容量是六万人,但制图师亲眼看见连拱廊和房顶上都挤满了观众。

这次庆典是由亨利四世的遗孀主持的,亨利四世本人已在两年前遇刺身亡。1610年5月,亨利四世的马车被堵在狭窄街道上,刺客趁机上前用刀刺杀了他。因此,皇室认为举行这场庆典确实十分必要,而最终效果也是相当圆满。它象征着巴黎已经完全从内战和国王遇刺这些灾难中恢复过来,正在变成一座更加伟大的城市。

亨利四世在世时,曾规划过未来皇家广场的各种功能,其中一项是它可以让巴黎居民在这里散步。这个设想最终实现了,皇家广场果然成了巴黎人散步消闲的主要地点。在那时候,普通家庭住宅里很少有客厅之类的社交空间,皇家广场事实上成了一个巨大的室外客厅,巴黎人可以随时在这聚会。在接下来将近半个世纪里,围绕皇家广场,贵族和平民之间发生了一场使用权争夺战。贵族们想独占广场使用权,就把广场四周出售的房屋全部买了下来,试图封闭皇家广场,于是,散步的巴黎人就来到旁边新建的花园和大道玩。广场附近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都快速发展起来,被称为玛莱区,不久,它被官方正式划定为行政区域。后来,玛莱区渐渐成了巴黎最早的高级住宅中心和文学戏剧活动中心。作家们住在这里,书写这里,他们的作品也在这里上演。

亨利四世规划的第三项工程是圣路易岛。他买了塞纳河上的两座小岛,委托工程师马里耶做这个项目。亨利四世遇刺后,马里耶继续推进,他在河中打桩,用石头筑堤,把两座小岛合为一体,又在两侧建造大桥把岛和河岸连接起来。随后,马里耶又在岛上规划建造了网格式街道,这些街道特别宽阔,是后来巴黎那些城市大道的雏型。马里耶相继引入各种便利设施和商店,甚至包括公共喷泉、澡堂和运动场。

马里耶当初是怎么拿下这个项目的呢?原来,他跟亨利四世保证,王室不需要为工程出一分钱。可如今路易十三是国家的主人,圣路易岛工程慢慢成了规模之后,国王的亲信拉格朗日就动脑筋想抢这个工程。他凑起了一个投资团队,大部分人都是银行家。新联盟虽然把工程项目抢到了手,但他们也不敢把马里耶完全踢出局,造岛工程仍按照马里耶的规划进行。1633年,投资者迎来第一笔大交易,岛上130个地块中,位置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块卖掉了。圣路易岛地块最初的买家都是金融界的有钱人,他们发了战争财,把利润投到岛上,建造了一大批整齐统一的建筑群。这批从不为预算发愁的客户,给了建筑师勒沃极大的发挥空间。他抛弃了传统的多功能房间思路,为房屋设计了全新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有特定用途,圣路易岛上出现了巴黎乃至全欧洲最早的餐厅和浴室。也正是在圣路易岛上,巴黎建筑的材料开始从以木材为主转向以石块和砂浆为主,石材成了代表巴黎风格的建筑材料。

我们说这三个地方为什么重要,是因为新桥是巴黎走向现代的起点,皇家广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广场,圣路易岛则意味着现代城市建筑的诞生。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