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明堂:刘贺墓藏马蹄金、麟趾金及铭文“上、中、下”从何而来?

作者:王金中

在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出土了一大批二千多年前的黄金,如金饼、金板、马蹄金、麟趾金,以及各种错金银器物,成为汉墓考古史上黄金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造型优美、质地纯正、做工精细的马蹄金、麟趾金上,分别铸有铭文“上、中、下”(图1),给这些贵重的黄金制品打上了神秘的烙印。那么,马蹄金、麟趾金上为什么会铸有“上、中、下”三字?简单的铭文背后还有什么更加深刻的文化含义?这些马蹄金、麟趾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图1

一、隐含着大量信息的马蹄金、麟趾金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春,汉武帝下诏:

“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niǎo,音鸟)蹄以协瑞焉。”

这里面讲了三个故事:

其一,“陇首获白麟”。陇首,即陇山,又名陇坻、陇坂、关山,为今六盘山南段,山势险峻,南北纵深,与岍(qiān,音牵)山南接。白麟,指浑身呈白色的鹿,古人认为白鹿是象征吉祥的神兽。“郊见上帝”是指祭祀“太一上帝”,即天上的北极星,又称帝星,也叫“北极天帝”。也就是说,汉武帝在西登陇首祭天的时候,捕获了一只白鹿,祭祀在宗庙里。

其二,“渥洼水出天马”。古时的渥洼水,今人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其地在敦煌郡阳关之南的南湖,即今黄水坝水库;有人确信在敦煌郡鸣沙山腹中的今月牙泉;还有人考证在武威郡媪围县的媪围水。秦汉之际,媪围水一带是月氏人的游牧地,“渥洼”和“媪围”是同一地名的不同汉字音译。天马,即汗血宝马。这是汉武帝得到第一匹野生的汗血宝马,他非常高兴,不仅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还作了一首《天马之歌》加以赞颂。

其三,“泰山见黄金”。东岳泰山为“天下第一山”,“五岳独尊”。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禅,因此这里是祭天的圣地。在泰山发现了黄金,对汉武帝来说,真是上天恩赐的财富。

正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三个寓意吉祥的故事,汉武帝决定将黄金更名为麟趾、褭蹄。对此,应劭注释为:“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蹄以协嘉祉也。”麟趾,取自《诗经•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褭蹄,形容天马飞奔的速度非常快。褭,《说文解字》释:“以组带马也。从衣,从马。”典故源于古代有一匹骏马叫“要褭”, 据说它赤喙黑身,一日可行一万五千里,所以把天马的蹄子叫褭蹄。制作麟趾金、马蹄金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协瑞焉”、“以协嘉祉也”。

两千多年来,古籍中常见汉代有褭蹄金、麟趾金,但很少有人看到过它们的实物。北宋文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异事》中说:“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其中描写的金麟趾与海昏侯墓出土的麟趾金差不多,而金褭蹄却与马蹄金形状相去甚远,可能是把金饼误认为马蹄金。如今,海昏侯墓出土的48枚马蹄金和25枚麟趾金(图2),不仅完全印证了《汉书》中的那些记载,还传递出了隐含的大量相关信息。

图2

信息一: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纯度极高,据检测,其纯度都达到了99%左右。这就彻底否定了历史上有些学者认为马蹄金、麟趾金是用铜做出来的错误观点。《汉书•武帝纪》记载,此前汉武帝每年秋天祭祀宗庙时,要求诸侯“各献金来助祭”,称为献酎(zhòu,音皱)金。如所献酎金成色或份量不足,“王削县,侯免国”。仅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检查献酎金不足为名,削去了106名列侯的爵位,连丞相赵周也以知情不举的罪名下狱,被迫自杀。这就说明,汉武帝对于祭祀所用金器的成色和份量要求是非常高的。

信息二: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形状确如马蹄和麟趾,分别呈椭圆形或圆形,腔管状,侧面为梯形,底凹中空,内壁上铸有4个像挂钩一样的凸起(图3),上面镶嵌着琉璃。琉璃又称为流璃、瑠璧、璧流离。它是一种纯天然的、半透明的宝石,而不是后人所指的人工制造的琉璃,也不是完全透明的玻璃,更不是后来建筑用的琉璃瓦。我国古代成批量的琉璃主要产自西域的罽(jì,音冀)宾国和丝绸之路西端的大秦国。颜师古注释说:“大秦国出赤、白、黑、青、绿、缥、绀(gàn,音淦)、红、紫十种流璃。”从镶嵌在马蹄金、麟趾金中的琉璃看(图4),有白色的、青色的、粉色的、黑色的,都带有光泽,所以古代也称之为“五色石”,属于广义的玉石。这种黄金与琉璃的巧妙搭配,极好地诠释了“金玉满堂”、“金碧辉煌”、“金石奇缘”、“金相玉质”等古代流传至今的成语。

图3

图4

信息三:这批马蹄金有大、小之分。大的共计17枚,每枚重约260克;小的共计31枚,每枚重约40克(图5)。汉代1斤是16两,1斤相当于现在的248克左右,1两相当于现在的15.5克左右。也就是说,大的马蹄金大约相当于汉代的1斤1两;小的马蹄金大约相当于2两半;1个大马蹄金的重量,相当于6个半小马蹄金的重量。麟趾金的重量约80克,相当于汉代的5两左右,这样,1个麟趾金的重量,相当于2个小马蹄金的重量;而1个大马蹄金的重量,相当于3.25个麟趾金的重量。

图5

信息四: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边缘都有金丝镶嵌的不同花纹,有的是水波纹,有的是麦穗纹,还有的是花环纹,极其精致(图6)。这种工艺现在叫做花式掐丝镶嵌技术,制作时先将黄金抽制成精细柔软的金丝,再用穿丝、搓丝、累丝、填丝等诸多复杂工艺编制、焊接而成,技法巧妙,纤细玲珑。总之,在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上,集中了黄金提炼、钣金、压模、錾刻、抛光、掐丝、焊接等多种工艺,代表了汉代金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只有皇家工匠才能制造出来。

图6

二、令人迷惑的铭文——“上、中、下”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马蹄金、麟趾金的大量信息中,最令人迷惑不解是,一些圆腔封口的上面分别铸有铭文“上、中、下”三字(图7)。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讲,这三个字的写法,与当时流行的篆书、隶书、竹简书相差甚远,属于汉代并不常见的黑体字。这在文献中找不到记录。那么,铭文中看似简单的“上、中、下”三个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一时间众说纷纭。

图7

一是“上林”说。上林苑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功能齐全,其中汉代的造币机构“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就设在上林苑。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以上林三官主之。因此有人认为,“上”字很可能代表着上林苑或上林三官。这是最初发掘出带有“上”字马蹄金时人们的一种推测。但是随着发掘的深入,分别出现了带有“中”、“下”铭文的马蹄金和麟趾金,如果按照“上”是对应生产地点的标识,那么,“中”与“下”又对应哪些地方呢?这种说法不攻自破,随之销声匿迹。

二是“上币”说。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承秦制,也把黄金称为上币,铜钱称为下币,其余如银、锡、布、贝、珠等为宝不为币。所以有人认为,马蹄金和麟趾金的“上”字代表上币。而这种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带有“下”字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分明不是铜制品,同样是由黄金制成的,为上币。

三是“成色”说。有人认为,马蹄金、麟趾金铭文的“上、中、下”,是黄金成色不同的标记。《汉书•食货志》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因此“上、中、下”分别代表着马蹄金、麟趾金不同的成色。但仔细考察,此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汉代的白金指的是白银,赤金指的是丹阳铜。而标有“中”字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并不是白银制品,标有“下”字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也不是丹阳铜,它们与带有“上”字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一样,都是相同成色的黄金。

四是“批次”说。有人认为“上、中、下”是生产马蹄金、麟趾金时的批次编号。的确,汉代通行在贵重的金银器、青铜器、漆器上铭文,以便标识出器物的名称、种类以及制作的年代、数量、人员等重要信息。对于批量生产、成批使用的器物,也使用不同批次的编号。一般地说,编号的方式有四种:其一,数字编号,如昌邑九年造“卅合”、“绪银椀十枝”等;其二,干支编号,如甲、乙、丙、丁……;其三,词头加数字编号,如“昌邑籍田铜鼎……第二”、“第一,廿五弦瑟”等;其四,年号编号,如“昌邑食官……昌邑二年造”等,还有联合编号和复合编号,唯独不见以“上、中、下”为编号。因为如此编号,开始就预计仅能生产三批,如果需求量大,再生产只能另行编号,失去批次编号要连贯的效果。

看来,弄清马蹄金、麟趾金铭文“上、中、下”的含义,还要从它们的实际用途去探究。

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最初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它们属于当时流通的货币。其实不然。因为:

其一,无论是马蹄金还是麟趾金,空腔的一面均镶有琉璃,这些当时从西域进口的琉璃,比黄金、玉石还要贵重得多,黄金与琉璃相结合,其价值如何计算?因此,马蹄金、麟趾金不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只能作为极其贵重的工艺品。

其二,马蹄金、麟趾金镶嵌琉璃后,由于各种琉璃的密度不同,重量也不同,致使每枚马蹄金、麟趾金镶嵌琉璃后的重量无法完全统一。把重量不一的工艺品用作货币,交换价值无从确定。

其三,实际测量出来的大、小马蹄金和麟趾金的重量,都不符合汉代重量单位的整数,带有零头,因此难以与其他货币单位进行简便的换算。

其四,作为一个国家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必须具有一定的发行数量作为基础。数量奇少,其价值会飚升,会被少数人收藏而无法在市面上流通。有资料证明,汉代的马蹄金、麟趾金制作得很少,只限于皇族之间的馈赠,其数量不足以支持全国大范围的商品交换。

其实,汉武帝在铸造这批马蹄金、麟趾金时,已经明确宣布了它们的用途,就是“以协瑞焉”。

什么是“瑞”呢?《说文解字》释:“以玉为信也。从玉、耑。”古代讲究五瑞,班固《白虎通•文质》说:“何谓五瑞?谓珪、璧、琮、璜、璋也。”我国上古时代的玉器,最初都是观天、祭天用的,后来才发展为威仪用玉、装饰用玉等。珪、璧、琮、璜、璋,这五瑞都是古代祭天用的玉器。因此,所谓“以协瑞焉”,就是用马蹄金、麟趾金“协助”珪、璧、琮、璜、璋五瑞完成祭天的活动。

原来,汉武帝下令制作镶有琉璃的马蹄金、麟趾金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天神,属于祭天的圣物。

至于说到把马蹄金、麟趾金赏赐给各路诸侯王,并不是主要目的。《汉书•武帝纪》说:“因以班赐诸侯王。”即因为有用马蹄金、麟趾金祭天的缘由,才有后来用它们赏赐给陪同祭祀的诸侯王的结果。

这样看来,马蹄金、麟趾金上的铭文“上、中、下”,应该是与汉武帝的祭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这是破解迷团的突破口。

三、汉武帝的一个梦想

《史记•孝武本纪》和《汉书•武帝纪》都记载,16岁的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最想办的一件事情就是按照儒家的学说,拟仿古制,设立明堂。但是,这座明堂到底要建成什么样子呢?当时无人知晓。汉武帝与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郞中令王臧秘密商议,徵请在山东的鲁申公速到京城长安,主持修建明堂。

此时,鲁申公已经八十多岁了,杜门不出。但是听说刚刚登基的汉武帝“遣使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立即随使者奔赴长安。史书记载为“安车驷马迎申公”。安车,古代的车辆多为立乘,因而坐乘的车辆称为安车。《周礼•春官》形容:“安车,彫面鷖緫(yī zǒng,音依总),皆有容盖。”皇帝对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图8)。驷马,由四匹马拉安车,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一般只有皇族或高官才能享用。蒲轮,是指在安车的木质车轮上,捆上一圈蒲草,以减少长途旅行时的颠簸,就如同现在车轮上的橡胶胎一样。束帛,是指用成捆的丝绸作礼物。加璧,是指赠送贵重的玉璧。以这样的高规格礼仪邀请鲁申公来京城长安,足见汉武帝建造明堂的迫切愿望和虔诚之心。

图8

这件事情闹出来的动静很大,御史大夫赵绾提醒汉武帝和各位大臣,千万不要让太皇太后窦氏知道。窦氏是汉文帝的妻子、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当时一言九鼎。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太皇太后窦氏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原来,“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见《汉书•外戚传》)她极力排斥儒家学说,“非薄五经”,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此刻,年迈的太皇太后窦氏尤其不能容忍有意对她封锁消息的朝廷重臣。于是,御史大夫赵绾、郞中令王臧入狱,被迫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窦婴是太皇太后窦氏弟弟的儿子,田蚡是汉景帝遗孀王太后的同母弟,都是皇亲国戚。看来,太皇太后窦氏排斥异己,一点都不手软。

这样,汉武帝建造明堂的梦想,在太皇太后窦氏的扼杀下,完全破灭了。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刚刚上台就要建造明堂呢?明堂又与儒家学说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明堂就是上古时期的“昆仑台”,而这种“昆仑台”最初是为古代祭司观测天象而设置的,后来演变为帝王祭天的神圣建筑。原始的“昆仑台”最上一层为圆形,放置各种观天仪器;中层为方形,东南西北皆有房屋,是天子的殿堂;最下一层为“亞”形,用于祭地或祭神。夏商周时期“昆仑台”改名为明堂,也是三层建筑,从上到下分别叫灵台、宗庙、宣室,整个明堂建筑的外围圜水,叫辟雍。因而明堂的最下一层也有叫辟雍的。古代的明堂早已损毁,不见遗迹,然而从专家依据史书考证、绘制的古代明堂图可见其雄姿(图9)。隋唐之后,明堂的实际功能逐渐由天坛、太庙、地坛、辟雍等建筑取代。明清时期,首都北京建设的天坛、太庙、地坛、辟雍,沿城市的中轴线附近从南向北依次排列,体现了对古代昆仑台、明堂等祭祀性建筑的一种传承。

图9

按照儒家“皇权天授”、“三纲五常”的学说,地上的人文秩序,是仿效天上的天文秩序建立起来的。而天文秩序是:帝星“太一”(即北极星),居于中央的北极天枢。北斗七星是“太一”之子,围绕帝星旋转。二十八宿是北斗七星之臣,围绕北斗七星旋转。相应的地文秩序是:天帝“太一”为华夏宗教的至高神,即“天父”,所以人间没有对应。黄帝族君王的天文对位是作为天帝之子的北斗七星,故称“天子”。“天子”接受“天父”授权统治下民,居于中央都城;百官对应二十八宿“星官”,接受天子授权,辅佐天子统治下民。古代政治的本意,就是“政天文、治人事”。因此,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建立明堂,其一是为了祭祀“天帝”,建立秩序,安抚众生,从而取得国家最高统治的合法性,最终实现“以人合天,天人合一,顺天应人”。其二是为了祭祀祖先,敬奉列祖列宗,从而确立刘氏皇权代代相传的交替关系。其三是为了祭地祭神,死后升天升仙,并能够庇佑子孙万代。

这大概就是汉武帝继位后,立即着手修建明堂的真实意图。

谜底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汉武帝下令制作的镶嵌琉璃的马蹄金、麟趾金,是用于明堂祭祀的。铭文“上、中、下”的含义是:

“上”代表置于明堂的最上层——灵台祭天;

“中”代表置于明堂的中间层——宗庙祭祖;

“下”代表置于明堂的最下层——宣室祭地、祭神。

四、泰山封禅与班赐马蹄金、麟趾金

汉武帝以前的历朝历代,祭天的最佳地点是山东的泰山,叫泰山封禅。《史记•封禅书》注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都要登临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典礼。当朝皇帝只有到泰山封禅之后,才能称为秉承“天帝”(指北极帝星)旨意而统治天下的真正的天子。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一生曾经八次登临泰山。“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作明堂于泰山。”此时,汉武帝已经47岁,继位31年,实现了年轻时明堂祭祀的梦想。《汉书•郊祀志》记录了汉武帝在泰山建造明堂的情况: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復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深入分析这段描写,至少可以看出:

其一,泰山上的明堂,是仿照古代黄帝时期的明堂建造的。其图案是由一个叫公玉带的济南人贡献出来的。看来,公玉带是我国最早的考古学家之一。

其二,明堂建在泰山的东北角,地势比较险,而且并不宽敞。属于因势而建,因地置宜。

其三,明堂在黄帝时期叫昆仑台。天子登昆仑台必须从西南的昆仑道进入,而昆仑道是復道。復道指的是上下两层通道。

其四,明堂的中间是一个殿,四面无壁,殿顶是用茅草覆盖的。殿上有楼,殿下有水圜。据此,明堂实为三层建筑。

其五,明堂建好后,汉武帝当年就举行封禅仪式,以最高规格的“郊礼”和二十太牢祭祀泰一天帝、上古五帝和汉高祖。汉武帝面对苍天念念有词:“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见《史记•封禅书》)献上二十太牢。太牢是指由牛、羊、猪组合而成的祭品。一太牢是指一牛一羊一猪。一般情况下,最高规格为三太牢。而汉武帝以二十太牢即20头牛、20头羊、20头猪祭祀,可见规格之高、礼仪之重,是前所未有的。

距这次泰山封禅14年后,汉武帝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下令制作马蹄金、麟趾金。其后又在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春、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两次还幸泰山,祀于明堂。祭品除了太牢,当然还会有刚刚制作出来的马蹄金、麟趾金。太始四年那次封禅大典,汉武帝把祭祀后的带有“上、中、下”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班赐给前来助祭的各路诸侯王,包括昌邑王刘髆(bó,音搏)。而征和四年那次封禅大典,是汉武帝最后一次登临泰山明堂。昌邑王刘髆带着大约4岁的小王子刘贺前来助祭。而这次小小的刘贺和他的爸爸一起,得到了爷爷汉武帝赏赐的带有“上、中、下”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距最后一次泰山封禅祭祀大典两年后,70岁的汉武帝刘彻驾崩,而他的儿子、刘贺的父亲刘髆也在一年前去世。这样,只有5岁刘贺便成为第二代昌邑王。由汉武帝赏赐给他们父子的带有“上、中、下”铭文的马蹄金、麟趾金,终生珍藏在刘贺的身边,死后带到了坟墓中(图10)。

图10

如今,梦幻的历史如烟云而去,承载着大量信息的马蹄金、麟趾金在海昏侯墓中惊现于世,而泰山明堂是否安在?那是汉武帝祭天封禅的天字第一号建筑,是汉代最高水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马蹄金、麟趾金最初现身的地方。汉武帝八次登临泰山,在林立的石碑、石刻中为什么没有留下一个字呢?也许,他觉得有明堂在此,有“天帝”关注,不需要再写什么文字了;也许,他觉得马蹄金、麟趾金上的铭文“上、中、下”三字,足以证明他的权力是“天帝”所授,他的统治是替天行道。

2018年11月26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辅黄图校注》、《玉器之道(张远山)》、《汉代铜器铭文研究》、《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论语诠解》、《考古2016•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