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有个“魔咒”,为何追击者总能获胜,原因揭秘!

华夏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大大小小的战争烽火连天,从未停歇过。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战争总是要分出高下。胜者金戈铁马剑指中原,败者冢中枯骨身首分离。古代的战役动辄便是数十万人大作战,一旦出现兵败如山倒的状况,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全军溃退。但是溃败中,有一个难解的问题,敌方首领,率领几十名或者几百名亲兵逃走,为何很容易地被追击者撵上(世界上最急的事儿不是救火,而是逃命),为何胜利的天平,总向着追歼者倾斜呢?今天就让小编揭一下这个魔咒的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首先说三场经典的追歼战。秦末之时,项羽和刘邦开始了争夺天下的较量。一直强势的项羽因中了韩信的计策,最后落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被刘邦围困于垓下。项羽杀出重围,独自逃亡,可是他面对追兵,心灰意冷之下,最后自刎于乌江。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堪称经典,淝水之战时,苻坚号称雄兵百万,投鞭断江,却因战线拉得太长,又因被内鬼误传败讯,导致军心大乱而溃败千里。苻坚率领几百名卫队逃命,可是被敌方追击几百里,最后苻坚身中数箭,落马而亡。

嘉庆二十五年时,张格尔发动叛乱,清军赶紧调集大军对其进行了围剿。在大军围剿之下,张格尔连战连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后,张格尔领着几十人的卫队逃亡,大清马队驰骋上百里,终于在喀拉铁克山将其抓获。

在如此多的追击战中,双方一逃一追,为何追击者总能取胜呢?万能的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追击战展开的过程中,逃跑的一方是失败者,而追击的一方则是胜利者。逃跑的一方想要的就是活命,谁跑得慢,谁就可能被后面追上来的人杀死,此时的他们恨不得爹娘再给自己生十条腿,出于这种求生的欲望,逃跑者一方才会更加卖命。可是追击的一方也不轻松,在主将发出追歼的时候,下达的都是死命令。战役结束回禀主将战事时,只能提着两样东西而来,一是敌人的头颅,二是自己的头颅。也正是这个死命令,让众多的追击者玩命追赶……由此可见,在追逃的过程中,双方都是在赌命,一开始,逃跑的一方和追击的一方,可以说,暂时处在势均力敌的状态。

第二,在战争结束后,一方败亡逃跑,其阵势必乱,难以做任何的准备工作。逃亡之路仓皇无措,坐下的战马更是疲惫不堪,军械,干粮在溃败时,早已经丢弃缺损,可以说,逃亡者面对的是人困马乏的窘境。对于追击者来说,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兵将们甚至会携带三四匹备用战马,而干粮和用水也会备足,完全可以满足路上连续追歼的需要。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追击者能够追上前方的败北部队,也是意料之中。

第三,古代打仗,最讲究的就是士气,曹刿论战中就曾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败北的部队只顾着逃命,更不要提士气了。但是追击部队可就不同,在严整有序的命令下,追击的士兵体验到了痛打落水狗的快乐感觉,而士气益加强盛,可以说双方的心态已经到了两个极端,这也是追击者能够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纵观古代战争,可以说士气旺的一定能打败士气衰的,为了让士兵获得充足的信心来打赢战争,掌握战争进程的名将们都会将其当做头等的大事来对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