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招兵方便,就给蛮族入了籍,罗马帝国上演一出引狼入室

很多人可能知道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毁灭,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往深了说,根本原因其实在于长期以来的蛮族政策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罗马人自己,向蛮族的涌入敞开大门。是政策上的纵容,让帝国的领土被不断蚕食,直到最后衰亡。

什么是蛮族呢?从字面上理解,是指荒蛮的、未开化的民族。这个词明显带有很强的贬义,它体现出罗马人的一种文化优越感。因为罗马靠近地中海,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发展出城市文明,有了法律、艺术、哲学等等这些文化体系。毕竟这些思想“上层建筑”,只有在定居以后,才有精力去丰富和完善。但蛮族就不一样了,他们生活在罗马文明的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没那么好,资源也不丰富,需要不断地迁徙,所以,基本上还处在食物采集或者游牧状态。具体说,三世纪时候的蛮族,主要指的是日耳曼人。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有很多小的民族分支,比如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哥特人等等。这其中,还包括今天一部分英国、美国人血统里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

罗马在不同时期对蛮族的政策,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总体上,是一个不断纵容的过程。在罗马刚刚诞生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是把蛮族打得四散奔逃,但问题是他们的生活状态本来就是游牧,不像罗马人这样定居在城市里,你把他们打散了,他们重整队伍回来继续骚扰。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在屋大维时期的“条顿森林堡战役”,罗马人由于对地形不熟,加上轻敌,几乎全军覆没。

从这场战役以后,罗马人知道了蛮族的厉害,既然不能消灭,就尽量和平共处吧。在五贤帝时代末期,一些蛮族被允许在帝国边境外定居,但不能入境。不过那些守卫边境的士兵,总是乐于和这些蛮族做些小生意,比如说用罗马的陶器、手工艺品,来交换蛮族地区特产的琥珀、兽皮等等。如果仅仅处在这样的做生意状态,那也不会有后来的灾难。最关键的转变在于:罗马实行军事改革以后,为了扩大兵源,允许大量蛮族以雇佣兵的身份加入部队。按理说,这种征召蛮族雇佣兵的做法,在历史上也有,但它总归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由于三世纪前后的军事改革太过激进,要求迅速增兵,导致了罗马军队当中,蛮族雇佣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这些人本来和罗马人就不是同一种文化,参加雇佣兵也只是为了钱,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忠诚度。表面上看,这些人高马大的北方蛮族加入,罗马的战斗力提高了,但由于没有忠诚度,反而降低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

再后来,为了拉拢蛮族雇佣兵,维持部队的忠诚度,皇帝卡拉卡拉给他们都发放了“罗马公民权”。这些日耳曼人,一夜间就由蛮族变成了罗马人。现在既然已经是罗马人了,加上长期处在饥饿、压迫和被歧视当中,自然就产生了政治诉求。比如那位终结塞维鲁王朝的牧民皇帝马克西米努斯,他本人就是来自色雷斯地区的蛮族人,有了罗马公民权之后,就挑起了反叛的大旗。

所以你看,罗马对蛮族的态度,从最早的征服到后来的利用,再到后来普发公民权给蛮族罗马化,本质上就是一个渐进的“纵容”过程。不过真正纵容的顶点,是后来在一个叫做瓦伦斯的皇帝任内。在他做皇帝的时候,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大举迁徙。他们的首领派人拜见瓦伦斯,说希望能把20万哥特人安置在帝国境内。

瓦伦斯一想:这些人反正也可以做未来雇佣兵,也就接受了哥特人的请求,但没想到,他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断地涌进多瑙河流域,而罗马帝国这个地区兵力又十分薄弱。最终,当一些罗马士兵开始虐待哥特移民的时候,这些人开始反抗。在一次镇压的战役当中,瓦伦斯本人也被哥特人活活烧死。总之,当这个缺口被打开以后,罗马帝国只能一退再退。继位的皇帝被迫和西哥特人订立和约,把大片土地划分给他们定居。至此,罗马的大门全面敞开,所谓的边境已经名存实亡,这也为后来的罗马城陷落,掘下了坟墓。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