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何绍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书法要明白自己想要的!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緩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总纂、提调,典试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人川后整饬学校,提倡风雅,三年后因条陈时事触怒文宗奕泞而被革职。此后即游历各地,先应山东巡抚崇恩之邀主讲于济南泺源书院,后回长沙任城南书院山长。晚年居苏州,并曾受曾国藩和丁日昌延请,赴扬州书局主持校刊《十三经注疏》。

何绍基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工于诗文书画。何绍基自幼随父移居北京,亲承传授。二十四岁时因其父任山东学政而随侍于济南数年,开始搜集金石碑刻拓片,并结识了一地的金石书法爱好者,谈碑论画甚谐。三十三岁随父赴浙江学政数年,曾登宁波范氏天一阁获观其所藏碑帖拓本,过焦山冒雪手拓《摔鹤铭》,在杭州结识金石僧达受过苏州与林则徐畅论书法,眼界大开, 交游渐广。同时,他又是一位金石学家,其诗文集中保留了很多金石碑版题跋,或考证文字,或阐论书法,治学严谨而有创见。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书法出入欧、颜,名重一时,故何绍基学书最初也是由颜人手。除颜体楷书外,他对《争座位帖》用功尤深,反复临摹,得益甚多,其早年风格全出于此帖,自称会试时“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师所激赏”。年轻时随父宦游及屡次回湖南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年间往返南北,所经之处,无不以访古拓碑为事,芒鞋箬笠,云卧雨餐,而乐此不疲。同时结识了张琦、包世臣等提倡北碑的学者书家,得其以“方劲直下”为教导, 遂转而喜好北碑,尤其推崇邓石如。

何绍基学北碑亦主张引篆隶意趣人楷书,有诗句云:“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因而十分佩服邓石如作书“柔毫劲腕,纯用笔心,不使欹斜,备尽转折”,能“于准平绳直中自出神力”。其评价学北碑者则以用笔“斗起直落”,点画横平竖直”为标准。所谓“斗起直落”,即是“直人平出”,不加“藏头护尾'之类的修饰动作,取其古劲道厚之致。“横平竖直”更是摒去帖学技法中点画两头顿挫、中截虚弱、字形左低右高、欹斜取势的习惯,强调点画自始至终的坚实厚重、气力饱满与字形的方整浑朴。

道光五年(1825)春天,何绍基在济南买到一本北魏《张黑女墓志》,推崇异常,视为至宝,遂潜心临习,终身不辍。为了能够达到遒厚生涩并“由北朝求篆、 分入真楷之绪”的目的,他还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执笔方法:在采用“拨灯法”,坚守指实、掌虚、悬肘等要诀的基础上,又加人“回腕”项。悟自“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之意,执笔作书时右臂如射箭者扣弦之状,回腕向胸前,形如猿臂,故号“缓叟”。何绍基在五十九岁时自己曾回忆这段经历说:使用这样一种违反人体生理机能的用笔方式, 写起字来艰苦劳累,汗流浃背也是无法避免的。但何绍基依靠坚韧刻苦的毅力,在熬过了最初的不适应阶段以后坚持下来,熟而生巧,竟也闯出一条生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何绍基的成就是源于自己对书法地热爱,而且在学习的路上还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书法发扬光大,让自己的书法让别人可以接受!不过我们要从何绍基学习书法的事情上明白,书法谁都可以学好做好,唯有坚持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不变地真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