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藩王不准进京,朱棣:我派3个儿子去

元朝末年,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苛政,逼得百姓纷纷造反,韩山童在开封率先起义,此后各地纷纷响应,发展到了最后,由濠州出身的贫苦百姓朱元璋脱颖而出,朱元璋打败了各路义军,并且北伐蒙古,取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大明朝。此后,朱元璋做了31年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夏天,朱元璋病逝。

因为太子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朱元璋被迫培养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在外地就任藩王,建文帝虽然已经成年,但毕竟是晚辈,朱元璋死之前,为了稳定大局,下令各位藩王不得来南京奔丧。但父亲去世,儿子不来,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在建文帝的建议下,朱元璋同意,允许藩王派儿子为代表,来南京奔丧。也就是说,朱元璋去世时,儿子们都没来,来的都是孙子。

且说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顺利继位,立即给各位藩王叔叔们发丧,让他们派儿子前来南京。建文帝早有削藩之意,藩王们也都在猜测这个侄子登基后,削藩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派儿子去南京奔丧这种事情就变得非常微妙。按理说,朱元璋去世,下旨不允许儿子们来南京,让孙子们来,藩王们为表示“忠孝”,第一要遵守父亲遗愿,自己不来南京,是“忠”,第二要迅速派孙子(朱元璋的孙子)前来南京,而且应该把所有的孙子都派来,这是“孝”。但有些藩王就非常顾忌,因为担心儿子来南京后,会被建文帝扣住,用来要挟削藩。

朱棣的做法就非常忠孝,第一,他上书建文帝,表示自己不能亲自来南京为太祖奔丧,十分“不孝”,但也理解太祖的旨意,第二,把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派到南京,让他们为父尽孝。建文帝非常感动,赞朱棣识大体。

朱棣之所以把自己仅有的三个儿子都派到南京去,难道不怕被建文帝扣住吗?小编认为,这里面有三点原因:第一,建文帝继位之初,虽然有意削藩,但这种意图并不是十分明显,朱棣当时并不想造反,他还是想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王爷,后来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力度太大,有几个藩王被他逼死,朱棣不能坐以待毙,所以才被迫造反。所以,朱允炆刚继位,朱棣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孝,派了全部的儿子去南京奔丧,非常合理。

第二,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的长子朱标(太子)、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棡(晋王)都已经去世,朱棣其实是朱元璋当时最大的儿子,他作为名义上的“长子”,肯定要做好表率。

第三,朱棣素来做事小心谨慎,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几个年龄较大的儿子,包括次子、三子、五子、六子都犯过大错误,都挨过批评,唯独四子朱棣没有犯过错误。朱棣位居燕京,和蒙古人接触很多,是个是非之地,但朱棣能独善其身,可见其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所以在新帝继位的当口,朱棣肯定经过深思熟虑,觉得不能授人以柄,因此才做了这样的决定。

小编认为:朱元璋在位时,朱棣没有想过造反,朱元璋刚去世时,即使是侄子当上了皇帝,朱棣仍旧没想造反。他之所以会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被逼的没有退路,可见,他的造反,完全是处于被动。但就这样的被动造反,却成了他逆袭的契机,明成祖就此而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