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多年前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起关键作用,指导当今也适合

欢迎朋友们来看老龙说历史故事,本期老龙想和朋友们说一说的是,舌战群儒的故事。提起舌战群儒来,朋友们都会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

1.故事概述。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此时,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诸葛亮和刘备定下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孙策死前对孙权有交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有口难辩,东吴的谋士先后有七人向诸葛亮发难,诸葛亮以其超人的魄力胆识与高超的语言技巧,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雄辩口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哑口无言。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最终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2.故事关键。

老龙认为诸葛亮是一次敢于挑战权威的公开活动。当时,孙权君臣最关键最核心的论点是“曹军势大,战必败”。为什么小编说诸葛亮敢于挑战权威呢?江东谋士多俊才,这些人全是大才,都是有名望、身份和地位。而诸葛亮年纪尚轻,初出毛炉。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些人的阅历、见识多优于诸葛亮。在辩论中,不乏有人生攻击,但诸葛亮保持清醒的头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孙刘联合,共同攻曹,定能破之。如果各自为战,必招曹操灭之。后面的事实也证实了诸葛亮的观点。这就是典型挑战权威的胜利。

3.故事评价

。东吴的文臣儒者无论是对形势的认识,还是对于作为臣子的本分都局限于一个文人的小思想、小格局,并没有真正将自身利益与集团利益捆绑到一起,诸葛亮在整个对答过程都在采取激将与对比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和鞭策,所以在每一个问题之后,提问之人都理屈词穷、羞愧万分。

诸葛亮舌战群儒,强调的是诸葛亮的勇气与智慧,并不主动贬乏群儒。群儒舌战的诸葛亮,则并无对诸葛亮的赞颂,只相当于陈述了一个事实,同时“群对一”则隐含了对群儒贬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辩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标明了说客的地位。在古时候的百家争鸣的年代,这一点尤其突出。张仪苏秦是为代表。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把这个推向了高峰。言是武器,他的作用有时比刀枪更管用。意义也会不完全相同。

4.故事意义。

对刘备集团来说,诸葛亮代表刘备集团孤身前往东吴,高度表达了刘备集团抗击曹操的信念和决心,最大程度维护了皇叔刘备作为正统的意义,也将自己的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让孙吴集团从此不敢小觑自己的盟友,为后面孙刘的平等合作打下了基础。对孙吴集团来说,由于武将和文臣就战与降的问题本就没有达成一致,孙权作为主帅对此也犹豫不决。诸葛亮在整个论辩的过程中,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清楚地表明了盟友的态度决心,为今后孙吴集团内部达成共识,齐心协力联刘抗曹,起了决定性作用。

舌战群儒的故事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前奏,是赤壁大火的导火索,也是三分天下的药引子,它不仅彻底粉碎了曹操企图通过南征一统天下的美梦,也让孙吴集团从此站稳了脚跟与曹操三分天下,更是刘备集团占领荆州建立根据地,进而为下一步进取西川做了真正意义上的铺垫!

5.故事的启示。

其实在生活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事几乎很少见到。原因也很简单,在中国的学术圈,学生永远不敢挑战导师,如果挑战导师可能就毕业不了,给导师干苦力家常便饭。就是在一些公开的学术论坛中,很多权威吹得无边无际,和论坛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其他年轻的后辈都得给面子。就是在一个单位内部,有些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但大家还都得听,要做成事还真不能按他的意思做。因此,我们今天重读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显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你们觉得呢?

朋友们,本期的老龙说历史故事就说到这里,您对本期老龙说历史故事中的人和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到下面评论区动一动手指留言讨论。喜欢老龙说历史故事,要记得添加关注我,每天都会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