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考古研究亟待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衡雪)对人类而言,两性关系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诸多问题产生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关人类的性、性别、两性关系等研究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考古学科也不例外。11月24-25日,第二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50余位学者围绕“女性考古学科建设与女性考古学家”等议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以“开创中国性别考古及女性考古的春天”为题进行开幕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了“女性考古”的研究意义以及未来可关注的议题。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性别考古学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还可以为世界性的性别社会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它的独特价值。

他提出,中国的性别考古,特别是女性考古事业才刚刚起步,等待学者们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人类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走过什么样的历程?有没有它自身的演化规律?这种性别差异及其不平等对人类文化乃至文明的发生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人类的两性不平等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又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人类的过去,还关系到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应该是性别考古研究中最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此外,性别考古还存在众多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如性别文化在考古学上有什么具体呈现,如何在田野发掘和文本研究中辨析各类性别文化材料等等。

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左长缨在开幕式发言中介绍了性别考古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研究。她介绍,性别考古学有时也称女性主义考古学,是近30余年来西方考古学界日渐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一方面致力于对考古学实践中的性别公正问题进行考察, 要求恢复和确认女考古学家在考古学领域的地位与贡献, 并为女考古学家谋求更为平等的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对传统考古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中存在的性别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 力图从全新的性别视角对考古学资料进行诠释, 揭示史前及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中的性别关系与性别观念。

“令人欣慰的是,在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年青女性的身影,为世人眼中艰涩的考古工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期望女性考古学者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从女性的视角对考古学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同时,期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女性考古和女性遗产’给予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谱写出我国性别考古及女性考古的新篇章。”左长缨说。

会议先后分为三场进行。第一场主题是“女性考古学科建设与女性考古学家”、“考古-史前部分”,第二场主题是“考古-历史时期”,第三场主题是“历史中女性的生存地位与文化创造”。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艳玲以女性考古的研究意义开场,分析了女性考古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她认为,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甚至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性别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别差异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借鉴和利用社会学、人类学、性别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女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原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孙丹报告了《多样化与交叉化——史前性别考古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分享史前性别考古的学科前沿信息和优秀研究成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者郭明讨论了墓葬中的性别“代码”与社会秩序。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曹辰星分享了性别考古学视野下的玉人研究成果。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春宇则以辽河流域史前女性雕塑为例讲述了他对于中国史前女性雕塑艺术的研究。南开大学学者陈畅讲述了她对于大南沟墓社会组织与性别研究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基于墓葬统计资料的考古学观察,汇报了他和左长缨对于东周女性贵族身份与等级的研究,他们认为,对东周墓葬考古资料的统计显示本阶段女性贵族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是对西周的一个延续和发展,春秋早期女性贵族墓葬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依然持续着西周晚期的衰落,在随葬器物层阶上仍与男性贵族存在一个明显的等差,春秋中期后这种等差逐渐消失,女性贵族随葬青铜礼乐器组合层阶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逐渐向同等级男性墓葬靠拢,春秋晚期这种“夫妇同庖俎”现象得到了延续,逐渐成为了一种稳定状态。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学者徐文英从文献及考古资料分析了春秋战国女性的主要社会活动,她认为,秋战国时代,整个社会发生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变,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势跌宕变幻,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外交场合谋略交锋。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时期,为女性登台亮相于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契机,赋予了女性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宁波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博士陈艳以大宁河流域考古材料为中心研究了业考古视角下三峡地区女性的主题地位。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沈宁讨论了云南石寨山墓葬女性遗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学者韦璇从手印纹砖为视角汇报了两广地区汉晋时期陶工群体的性别研究成果。绍兴市上虞博物馆学者熊玮分享了他对于越窑青瓷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海文汇报了他对于中国古代女子下服的研究。

此外,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晓敏,青海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叶玉梅等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分享了他们对于女性考古的研究。

与会学者认为,女性考古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可以不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女性贡献的力量,还可进一步揭示女性在各历史时期的真实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性别考古提供可靠参考,提高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但中国的女性考古事业才刚刚起步,等待学者们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有待学者继续关注,深入发掘。

会议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大众考古》编辑部承办。

第二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现场 衡雪/摄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致辞 衡雪/摄

与会学者 衡雪/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