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对自己的养母和弟弟,下手之狠,让人始料不及

作为孝子,奕訢对母亲的心病十分了解,他也多次和咸丰帝提起想给母亲封后的心愿,但咸丰帝的态度一直是不置可否,这也让奕訢心生芥蒂。皇贵太妃能否了却自己的心愿,接下来这件事又将如何往下发展呢?

咸丰五年的夏天,皇贵太妃的病更恶化了,太医院的御医宣告医治无效,但是她这口气就是咽不下去,一旦到了这个时候,亲人见到无力回天,也不希望她再折磨下去。

但是,皇贵太妃这口气就是不咽。根据史书记载,这个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咸丰皇帝去探望太妃,走到寝宫门口的时候恰巧碰到了刚刚探视结束的奕訢。

咸丰帝就向奕訢询问太妃的病情,奕訢就跪在地上哭,边哭边说,已笃,意待封号以瞑——《清稗类钞》,意思是已经不行了,估计是等太后这个封号,要不然为什么一直不闭眼呢?

这个奕訢聪不聪明,他不失时机地又把球踢到他哥哥脚下了。咸丰怎么表态呢?根据史书记载,咸丰“哦哦”连声,就是点点头,然后就走了。

不知道奕訢是误会了哥哥的意思还是故意装糊涂,立即起身,到军机处传皇帝圣旨,办理尊封她妈妈为太后的手续。奕訢本身是军机大臣,皇帝的弟弟,又是皇贵太妃的儿子,所以他一说,大家立即给他拟旨。

旨意拟好了之后,送给咸丰帝,咸丰帝怎么办呢?他只能承认,那么圣旨一下,皇贵太妃的心事已了,随即逝世,终年四十四岁。

咸丰帝气得火冒三丈,他恨这个奕訢假传圣旨挟制逼迫,更窝囊得是,他不仅不能发作,还得承认既成事实,这一下子皇贵太妃成了皇太后了,她的丧事成了国丧,咸丰帝还得装模作样当孝子。

咸丰恨透了奕訢,等办完了丧事,看怎么收拾他。咸丰颁发了皇太后的遗诏,借皇太后临终遗言的形式降低丧礼的规格,降低到什么程度呢?咸丰说,他要给皇太后穿二十七天的孝服,皇太后的灵位不进太庙,末了咸丰说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朕不敢以一已之感恩,致违大行皇太后谦冲之盛德——《清史稿》

就是说我当然要感恩要报恩,要报答我的养母,但是养母有这样的遗嘱,她要表示自己谦虚的美德,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就违背了妈妈的那个意思。

按清朝礼法,皇太后去世,皇帝起码得穿一百天的孝服,皇太后灵位不进太庙,这不仅表明这位太后上不了台面,简直就是不承认她是太后。

后来咸丰又宣称,康慈皇太后不加道光皇帝的谥号。道光皇帝的谥号是“成”字,按说康慈皇太后的谥号里面也应该有一个“成”字,以示归属。

总之,康慈皇太后死了之后,灵位不进太庙,不加道光的谥号,真是开了清朝历史的头一遭。咸丰五年的七月二十一日,皇太后去世的第十二天,她的灵柩被移出紫禁城,放到圆明园。

当天咸丰皇帝下发诣旨,恭亲王奕訢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著毋庸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均著开缺职,并毋庸恭理丧仪事务。

撤职啦,职务都撤掉了,不让他参加妈妈的丧礼,让他干什么呢?让他回上书房读书。把奕訢给处分了,其实奕訢的问题是矫诏,这是一条重罪,但是咸丰帝没敢纠缠这一点,因为这牵扯到太后的面子,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形象。于是笼统地说他失礼,撤去了他差不多全部的职务,让他回上书房读书。

清朝皇子六岁入书房,十八岁出书房,奕訢已经二十二岁了,他还到书房读什么书,谁教他。更难堪的是不让奕訢参加他妈妈的丧礼,这不仅不近人情,而且还有点要把奕訢给搞臭的味道。

咸丰帝做出的决断下手之狠,不仅让恭亲王奕訢始料不及,满朝文武和举国臣民也十分震惊。虽然,在时过境迁之后,咸丰帝多多少少给了奕訢一些头衔,但他始终没能释怀。

在这场兄弟反目之争中,兄弟二人似乎都有各自的立场,如果说咸丰坚守的是自己的权威,那么令奕訢不顾一切的就是母子亲情,究竟孰是孰非,并不能一言以蔽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