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局面的终结:北伐军与孙传芳直面江西战场

1926年7月9日,北伐军总司令就职典礼及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市东校场隆重召开,农工商学各界30万人参加。孙科手捧国父孙中山遗像,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授总司令印,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授军旗,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均恭敬领受。在此之前,部分军队已北调入湘,与吴佩孚军展开激战。

孙传芳

蒋介石和李济深最初制定的北伐计划是对吴佩孚和孙传芳同时发动进攻,以三个军(六个师)攻入江西,四个军(八个师)打湖南。

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将军认为这是个双拳打人的计划,十分不妥,故在6月23日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修改方案。他指出,第一期军事行动的目标是打下武汉,占领吴佩孚的巢穴,然后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汇合。对右翼的孙传芳,应暂取守势。

蒋介石接受了加仑将军的修改方案,调整了军事部署,形成了主攻两湖、警戒江西的作战战略,决定以第四、七、八军主攻两湖,以第二、三、六军警戒江西。方针确定后,蒋介石即通过各种渠道与孙传芳接洽,要孙保持中立。在这个方面,蒋百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拥兵20万的孙传芳保持中立,北伐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放胆拼搏,连连告捷。7月11日,北伐军攻克长沙,士气极为旺盛。8月12日,蒋介石在长沙召集军事会议,与会者有参谋长白崇禧、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俄国顾问加仑、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公博、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以及各军参谋长、师长等多人。会议议决以优势兵力攻取武汉,对江西继续保持警戒。

8月18日,孙传芳以“保境安民行自卫”为由增兵江西。

19日,北伐军向汨罗吴军发起攻击,克复平江城,吴军全线动摇,形势极为严峻。

在北方战场获胜的吴佩孚于8月21日接到湖南前线的“十万火急”电后,立命齐燮元代理总司令职,驻长辛店处理善后,命彭寿莘负责保定、大名防务,派王维城等6人分驻保定以北各要地,并命田维勤、王为蔚、魏益三等部南下驰援,吴佩孚本人也火速南返。

8月22日,北伐军占领通城、岳州,25日占领湖北蒲圻。同日,吴佩孚返抵汉口查家墩总司令部,晚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先守汀泗桥、咸宁、白墩之线,并急电孙传芳速出兵赣西。

然而,吴佩孚的到来丝毫未能扭转战局。8月27日,北伐军攻破天险汀泗桥,30日拿下贺胜桥,然后乘胜追击,兵临武昌城下。

吴佩孚

吴佩孚在贺胜桥大败而逃,在汉口收拾残部,命刘玉春为武昌城守备总司令,吴俊卿为副司令,率部死守武昌,命其他各部分守汉口和汉阳,他本人坐镇汉口查家墩总司令部,调度由北方南下的援军,摆出了与北伐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武昌位于长江南岸,是湖北的政治中心,有坚固的城墙,高约两丈余,城外有护城河,水深二三米。武昌城周围约30公里,有大小九座城门,长江、沙湖、东湖、洪山、南湖环绕四周,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吴佩孚军据险死守武昌,多次击退了北伐军的进攻,迫使北伐军放弃攻城,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北伐军在肃清汉阳、汉口之敌后,对武昌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而将主力西调,进军江西。

孙传芳和蒋介石都清楚,和平共处只是暂时的,双方迟早必有一战,所以在两湖战事激烈之时,孙传芳积极调兵遣将,预做战守准备。

孙传芳在东南五省经营数年,实力已经超过吴佩孚,且饷裕财丰,弹械充足,足以与北伐军争锋。

8月25日,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继续大规模增兵江西,同日,蒋介石也发布了对江西作战计划,指示各攻击部队遵照命令向指定地点集结,于9月初开始攻击。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9月6日,蒋介石命朱培德指挥第二、三军出醴陵,向赣军唐福山、张凤岐、谢文炳等部攻击前进,孙军与北伐军和平共处的局面遂告终结。其后,双方虽仍有信使往还,倡导和平,但战事却日趋激烈。

蒋百里是最不愿意看到孙传芳与北伐军决裂的人。他曾多次劝说孙传芳与北伐军合作讨伐奉张,他并提出具体建议:由孙传芳的五省联军沿津浦线北进,北伐军沿京汉路猛攻,以会师京津、统一中国为最后目标。但孙传芳不愿屈就于广东国民政府的旗帜之下,始终抱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宗旨,错过了归附革命军的最佳时机。孙的幕僚和将领中也不乏誓与北伐军决一死战之人,吴佩孚和张作霖也一再给孙打气,使孙误以为士气民心可用,态度渐趋强硬。等大战爆发,北伐军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胜利,孙传芳才感到事态严重,乃于9月21日由南京亲赴九江督师,蒋百里作为高等军事顾问,只得随孙一同出征。

梁启超当然希望孙传芳获胜,使蒋百里有机会开创一个新局面,但由于北伐军作战神勇,孙军官兵斗志涣散,孙传芳在江西也遭到了与吴佩孚同样的命运,连战连败,加上部将离心离德,多有投靠北伐军而掉转枪口者,大局遂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梁启超

(杜继东:《蒋百里传》,中华书局,2018年版)

作者简介:杜继东,1966年生,甘肃省永昌县人。历史学博士,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从事台湾史、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