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飞石利器——古弹弓”

中国古人认为:“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弓箭的产生与古弹弓有很大的关系。在甲骨文中,“弹”有两种写法,实际上记载了两种弹弓形制,一种是竖形的弓,树杈状,另一种与射箭的弓体相当,可以明显看出像是一把弓,并且弦中央有道标记,应当就是弹丸。《吴越春秋》卷9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已逝著名学者、甲骨文专家孙海波就曾说,“余游殷墟,见与甲骨同坑所出之弹丸甚多,知殷时之已有弹弓也”。丰宝斋艺术馆收藏的汉代古弹弓弹丸。(图1)

甲骨文和《吴越春秋》中描述的这种古弹弓和我们常见的弓箭形状大致一样,只不过在弓弦的正中间有多了个能装弹丸的兜(图2)。兜一般是硬质的,能盛下一个弹丸的半球形,发射弹丸的时候,姿势与射箭差别不大,但有一点,若是射箭,张弓时箭头已经越过弓身,箭不可能伤到持弓手,而弹弓的弹丸从后方向前弹出,发射时需要将持弓手往外偏一些,为弹丸让出弹道,不然会打到自己的手。

古弹弓的弹丸射出时的声音远远小于箭矢,而且即使射不中,弹丸落地也不易察觉,一般是适用于军事偷袭。山东省齐国故都临淄古城附近的大武汉齐王墓中岀土的一件铠甲附近有大量的古弹弓弹丸,现藏于淄博市齐国历史博物馆(图3)。古时弹弓所用弹丸不仅有石弹、陶弹,还有泥弹、金属弹,乃至昂贵的“珠弹”。石弹因为质地坚硬,取材方便,恐怕是最早的取材,但泥弹应该更加普遍。泥弹虽然硬度不如石弹,但石弹需要打磨,泥弹则可以按需随意制作,制作经济、便捷。

两汉魏晋时,富家子出游往往是挟弹携壶。赏赏山景,打打鸟雀,“遇会饮酌,萧然自得”,俨然形成一种风尚。美男子潘岳(即潘安)就是这种风尚的潮流人物。史载潘岳年轻时喜欢挟弹出游。春意盎然(或秋高气爽)的时节,出游的潘岳玉树临风,顾盼自雄,在洛阳道上,不知惊倒了多少女子。

从目前的历史遗存以及古画佐证来看,古弹弓至少在明清之前还是被广泛使用的。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中国唐代古弹弓(图4);宋代李公麟的《西岳降灵图》里的弹弓(图5);宋代古画中的弹弓(图6);元代《挟弹骑行图》(图7);明代搜山图,二郎显圣真君后面的小斯拿着一把弹弓(图8);明宣宗行乐图(图9)。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