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设置四辅官,设置殿阁大学士

大家好,刘敏与你无话不说,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朝内阁制度,设置四辅官,设置殿阁大学士。

设置四辅官

当朱元璋命采取废除中书省的措施前,也曾虚假地向臣下征求,过意见,满朝的文武臣中,只有一个监察御史名叫许士廉的曾经表示说:“严历朝制度,皆取时宜。况创制立法,既出圣裁,实为典要。但虑陛下日应万机,劳神太过。臣愚以为宜设三公府,以勋旧大臣为太师、太傅、太保,总率百僚庶务。其大权如封建、发兵、铃选、制礼作乐,则奏请裁决。其余常制,循制奉行,庶几臣下绝奸权之患,主上无烦剧之劳。”

许士廉的一席话,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因为许士廉首先赞成废除中书省,其次,他又阐明了“创制立法,既出圣裁,实为典要”,是臣下无可非议的事,深深迎合了皇帝专断的心理。最后,才提出减少主上烦剧之劳,又可以绝奸臣窃权的办法是设立三公,替代皇帝总率百僚。但是,朱元璋存在着对臣下的疑忌心理,认为只有事必躬亲,“自操威柄”才最可靠。因此,取消中书省之后,只是从乡下找来几个宿儒和一两个退职还乡的官员,充当春、夏、秋、冬“四辅官”,当做自己的辅佐和太子宾客而已。

十三年(一三八O年)九月十九日,征儒士王本等至京,“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在救书里说:“召尔等来朝,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必欲德合天人,均调四时,以臻至治。其敬慎之。”廿一日,又敕谕王本等说:“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而辅臣必择乎正士”。“卿等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以掌民命,出类拔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于戏盛哉!”

朱元璋在这里表示,自己虽然大小权都要独揽,也不得不承认,“不可无辅臣”。不过,辅臣要选择“正士”充当。什么是“正士”呢?按照朱元章的要求是两条,第一是“心常格神”,简单地说是要对皇帝极端忠诚;价第二是“行常履道”,简单地说是行事公正,丝毫不违背皇帝意旨。这两点,一虽然是被征召的儒士愿意履行的,但是,他们是否能“佐理赞化,以安生民”“均调四时,以臻至治”,具备辅佐皇帝教导太子的才于,那就要靠实曦来证明了。

十四年(一三八一年)三月,朱元璋又起用前御史中示安然任四辅官,充实四辅官的人选。八月,安然病逝于京师。当四辅官的人员还未补齐,还只有春、夏言,尚缺秋、冬官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这些被推荐来的正士,并不理想,并不能充当他的辅佐,以安生民。他们虽起自田家,但多“悴朴无他长”。因此,到十五年(一三八二年)的七月,让他们仍然告老还乡,并且取消了四辅官的建置。

四辅首的设置,从十三年九月开始,直到结束,历时约一年零十个月。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后的第一次试验失败了。但是,他未就此罢休,因为“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这不只是朱元璋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是有客观实际的需要。

当时全国约有人户一千万,男女共约一亿人,缴纳田粮的土田约四百五十万项,每年征收夏税秋粮米麦约三千万石。北方有北元的不断扰边,沿海有楼寇的骚扰,自然灾害每年不断出现。农业生产、小手生业、商业,以及屯田、练军、冶铁、煮盐、织适、潜运等等等等,以皇帝一人统御这偌大的天下,没有得力的辅佐,能办得到吗?因此,朱元璋潜心焦思,另打主意,希图找出一个妥善办法,既不使权奸能窃国,又能使政令推行,有利于他自己和他子孙的统治。

设置殿阁大学士

十五年(一三八二年)十一月,朱无璋仿照宋朝制度,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任命了礼部尚书邵质做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访任文渊阁大学土,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昊次任东阁大学士。接着,又征召儒鲍恂、全思诚等为文华殿大学士。十八年(一三八五年),朱元璋命吏部拟定翰林院的官职,定翰林院学土秩正五品。其后,又定华盖殿、文渊阁、太阁和文华段等三殿二阁大学士,俱为正五品官。朱元璋用这些文学之士,使他们侍左右,备顾问和充当东宫太子的辅导。他们与垂相的职权不同,不得参与“平章军国事”,“于政事无与也。”

这是朱元璋在设置四辅官的措施失败以后所采取的新办法。

《明史职官志》记云:“明官职,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又说:“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这些说法,还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至于翰林院的官员,包括殿阁大学士在内,如何当好顾问,朱元璋是有他的设想的。他说:“官翰林者,虽以诊界为职,然既列近侍,旦夕在朕左右,凡国家政治得失,生民利病,当知无不言。”这就是说:翰林乃文学之士,主要职责虽在论思,可是要做好皇帝的参谋,“能正言镜论,补益当时。”也就是说要他们献计献策,出主意,经皇帝裁决后,再交五府、六部等衙门去执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