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何禁止属下给他送礼 送如意者还要重重处罚?

在清朝时,逢年过节接受官员的礼品贡献,是皇帝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有朋友可能会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还需要收别人的钱?其实,清政府和皇室的财产是分开的,公帑是国库,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挪用,私帑则是内务府广储司,用来养活紫禁城皇帝一大家子人。在此之外,皇帝还有个人的小金库,供自己花费使用。

在进贡的礼品中,最常见的自然是金银珠宝,而其中以如意最为流行。清朝时赠送如意,是起源于雍正朝,后来逐渐变成了满洲习俗。

如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几个优点:第一,如意一般材质名贵,做工精致,价值比较高,送给皇帝不丢脸。第二,给皇帝送金银太过俗气,如意显得更加高雅。第三,如意的名字包含吉祥的寓意,也能讨个好彩头。

清朝时官员的薪水比较低,所进贡的如意,一般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进贡如意既不用花自己的钱,还能和皇帝联络感情,大家的积极性自然很高。

乾隆皇帝刚登基时,一开始还表了个态,说你们每次逢年过节就送如意,给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了,以后我来当皇帝,你们就别再给我送如意了。不过,乾隆刚把前门堵死,又开了道后门,说大行皇帝(雍正)刚走,如果是送给他的如意,还是可以进贡过来的。

下面臣子一听,雍正都已经死了,他要如意有啥用,还不是送给当今圣上的。于是,乾隆的禁令相当于一张白纸,大家该送还是送。

后来嘉庆登基时,乾隆还当了3年多太上皇,这段时间里,臣子们还得每次进贡两柄如意,一份送给皇上,一份送给太上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

乾隆在世时,嘉庆连着收了好几年如意,还收得很开心。而乾隆甫一驾崩,嘉庆立马变脸,发了一道谕旨,禁绝大臣贡献:

“谕内阁:朕恭阅皇考朱笔,有严禁内外大臣呈进贡物谕旨二道。圣训煌煌,垂诫至为明切。……所有如意玉石铜瓷书画挂屏插屏等物,嗣后概不许呈进。……再年节王公大臣督抚等所进如意,取兆吉祥,殊觉无谓。诸臣以为如意,而朕观之转不如意也,亦著一并禁止。经朕此次严谕之后,诸臣等有将所禁之物呈进者,即以违制论,决不稍贷。”

我们仔细分析,这道谕旨有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嘉庆说禁绝贡献,是根据乾隆的旨意做出的。但为何乾隆没死的时候不拿出来说,要等乾隆死了,才翻出他几十年前说过的话来做文章呢?显然这是嘉庆自己的意思,只是在乾隆没死前,不敢发作而已。

还有一点,就是大臣们进贡的东西很多,但嘉庆却专门单拎出如意一项来说事。说你们觉得送如意很如意,但我觉得就很不如意,以后谁敢再送必严惩不贷。这句话说得也很奇怪,听起来有点拿如意来撒气的感觉。

但结合起嘉庆同一天发的另一道谕旨来看,嘉庆对如意的厌恶,也就解释得通了。这另一道谕旨,是公布大贪官和珅的二十条罪状,而其中第一条是这样的: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

乾隆在正式册封嘉庆为皇太子前,和珅提前知道了消息,在册封前一天送了一柄如意给嘉庆,暗示自己拥戴有功。嘉庆本人并不讨厌如意,但对和珅却是极度厌恶,所以在当时一看到如意,想起曾给他送如意的和珅就生气,因此说出“朕观之转不如意”的气话来。

嘉庆颁布禁令的最初几年,确实没人敢再送如意,来惹皇帝不开心。但如意毕竟是好东西,过了没几年嘉庆气消了以后,又慢慢想起如意的好处来,贡献之禁令也稍有放松。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还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规定几品以上的官员才准送如意,那已经相当于直接开口向下属要了。如此一来,官员进贡的歪风,也卷土重来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