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抗维京人入侵中,英格兰出了一位英雄叫阿尔弗雷德大王

在抵抗维京人入侵中,英格兰出了一位英雄叫阿尔弗雷德大王

在抵抗维京人入侵的浪潮中,英格兰锻造出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一阿尔弗雷德大王。他是盎格鲁萨克森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人物,而且是查里曼以后西欧最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英国的查里曼”。他出身王族,生于伯克郡,6岁时被带到罗马朝圣,留在那里读书,因此思想日开,大长见识。他的父亲是英格兰七雄之一威塞克斯国王埃塞乌尔夫,父王死后,王位辗转到其兄埃塞列德之手,阿尔弗雷德受权辅佐国王——他的哥哥,并出任副统帅。兄弟两人各有千秋,但并不互相嫉妒,只不过两人的观点大相径庭。哥哥仁慈有余,手段不足,阿尔弗雷德则推崇武功,颇有手腕,他主张用武力和策略战胜入侵的北欧人。

威塞克斯是英格兰七雄中较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它北部群山起伏,没有水势平缓的长河,丹麦人无法乘长船溯流而上。而且,威塞克斯还发展了一种郡守可以自行决策的地方分权制。当地的军政要人由德才兼备者出任,这比起盛行世袭制的肯特、诺森布里亚和麦西亚诸国要先进得多,威塞克斯王国因此受益匪浅,国力日隆。阿什当战役是阿尔弗雷德担任副统帅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仗。威塞克斯军队初战告捷,信心倍增。公元871年,丹麦人占领了伦敦,大军继续前进,在伯克郡的丘陵地带遇上威塞克斯军队,战斗一触即发。北欧海盗手持盾牌,衣着华丽,戴着金光四射的手镯,气势逼人。威塞克斯人虽然发出阵阵蔑视敌人的战斗呐喊,但不敢开战。埃塞烈德企图乞灵于上帝,仍在祈祷。阿尔弗雷德认为,再拖下去,必定会全线崩溃。他当机立断,命令手持盾牌的士兵向敌人冲杀。他自己也像一头发疯的野猪一样,冲向敌阵。激烈的战斗持续很久,经过血腥厮杀,丹麦人败退下去。威塞克斯军队穷追不舍,一路砍杀,丹麦人尸横山野,狼狈溃逃。阿尔弗雷德率军杀死一个丹麦国王和5个伯爵,声名大振。阿什当战役意义重大,它保住了不列颠岛上几个基督教文明国家。因此,这次战役也成为后世英国作家世代歌颂的珍贵题材。

可是,这次胜利并没有摧毁丹麦军队的强大实力。在以后几年里,双方恶战不断,埃塞烈德国王心力交瘁,不久病逝。国王有几个儿子,王位应该由他们继承,但阿尔弗雷德战功卓著,得到贵族拥戴。于是,22岁的阿尔弗雷德被“贤人会议”选为国王。大约在阿尔弗雷德登基以后的十个月,他在与丹麦人的交战中遭到惨败。灵活务实的阿尔弗雷德认为,最好还是趁自己还有军队的时候同敌人讲和。在交纳大量贡金后,丹麦人撤回伦敦,国王赢得了5年时间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不过,此时英格兰中部广大地区已对丹麦军队俯首听命,甘愿称臣,一些国王也虚有其表,成为傀儡。丹麦人已经控制住不列颠岛北部和东部的大片地区。

英格兰莽莽的原野上散发出清新的异族气息。大批丹麦海盗在东英吉利、中英吉利葱翠鲜绿的田野间定居下来。他们非常喜欢这儿宜人的气候和潮湿的空气。善于独立行动和个性鲜明的丹麦人在这里建起一个个村落,还把他们的家眷从斯堪的纳维亚迁来。他们从凶悍的海盗变成自卫的士兵,又从自卫的士兵变成安居乐业的自耕农。他们喜欢不列颠的田园生活,崇尚丹麦式个人主义。平日大家各种其田,不对任何人承担义务,只是在共同防御、保卫家园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上才协调一致。大部分丹麦海盗是知足的,并不想发兵南不列颠,与阿尔弗雷德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战,只是希望在已经控制的地区安居乐业,从事耕种。随着丹麦人在英格兰的广泛定居,丹麦的风俗、习惯、传统也被带入该岛。“由此可见,丹麦人在许多方面和400年以前定居在这里的撤克逊人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想灭绝原有的居民。两种语言差别不大,生活方式和耕作方法也很相似……“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同被剥夺田产的英格兰人建立了和谐自然的关系。这些富有活力的个人主义者,获胜的高傲武士的血统从此和岛上的民族结合起来,使这个民族增加了一种活跃、强壮、持久而能复苏的特性。正如特殊金属合金能提高钢的硬度一样,这种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影响了英格兰人的性格,而且也对英格兰的政治事务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丹麦人似乎要立地成佛,忘记戎马生涯了。可不久,他们中间又冒出一位野心勃勃、十分好战的新首领哥斯仑。面对他军队的大举进攻,被英国人尊为民族英雄的阿尔弗雷德大王准备谋求和平,主动献款。尽管如此,他仍十分背运。878年的一个冬天,阿尔弗雷德正与部下庆祝一个宗教节日,撤克逊人喝得酪酊大醉,敌军乘虚扑来,大败威塞克斯军队。此时,军队溃散,国土沦丧,阿尔弗雷德与少数忠臣逃入深山老林。大王处于厄运之中,缺衣少食,在森林中挨饿。幸好有一支忠于阿尔弗雷德的贵族武装偷袭23只丹麦船,消灭了大部分敌人,才使大王转危为安。据说丹麦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他们魔旗中央的渡鸦不像以往那样频频振翅,而是无精打采地蜷缩旗间,致使丹麦人无法取胜。阿尔弗雷德也是听到这个传说,才决定重返疆场,收复国土。

大王从劫后余生的臣民中勉强征集到一支军队,带领他们向丹麦人挑战。阿尔弗雷德亲率大军推进到爱丁顿,在一片荒凉的丘陵地带与丹麦人展开殊死的决战。双方怒目圆睁,拚死搏斗。战斧在马背上飞舞了几小时后,双方骑兵又跳下马来进行肉搏战。一时间,刀剑的撞击声、杀喊声、尖叫声、呻吟声响彻丘陵,丹麦人终于大败。阿尔弗雷德下令乘胜追击,敌兵胆寒,纷纷溃逃。丹麦人的新首领哥斯仑在军营里哇哇叫,眼看无法用威胁阻止潮水般的逃兵,他一改初衷,说道:“绝望之中我们只能乞求和平,赶快派人去求和,记住,要满足他们的一切条件……”阿尔弗雷德也筋疲力尽,他对乞降的使者待以上宾之礼。当使者问及受降的条件,他灵机一动,竟然提出休战的条件是让丹麦人皈依上帝。阿尔弗雷德大王用基督的名义惩罚战败者,这恐怕开创了不列颠用上帝圣名征战的先河。从此,不列颠军队对外敌的抵抗,向外族的征服,对殖民地的统治都以基督教的名义进行。英吉利人认为,不信上帝者是野蛮人和异教徒,让敌人皈依上帝和接受洗礼是英格兰人向外传播文明的一种神圣责任。可见,从阿尔弗雷德大王时代开始,不列颠的先民已经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民族优越感,这种民族优越感首先是从宗教精神中产生的。

丹麦人对受降的方式大惑不解,但立刻接受。实际上,他们对基督知之甚少,根本不可能因为皈依上帝而立地成佛。阿尔弗雷德大王对他们的洗礼都流于形式。据说,一位凶悍的北欧老兵受过20多次洗礼,但他仍然大骂撤克逊人,刁习难改。有的士兵在洗礼声话音未落时,又想去干坏事。不过,阿尔弗雷德此举仍然意义重大,它说明英格兰人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对异族的精神征服。停战之后,丹麦新首领哥斯仑同意离开威塞克斯并皈依基督教,还认阿尔弗雷德为教父。阿尔弗雷德大王在洗礼当天,面带微笑地把哥斯仑从圣水盘前扶起来,热情招待他,向他赠送珍贵礼物,亲切地叫他“儿子”。同时,双方签订卫德摩条约,此条约把英国一分为二,从泰晤士河口到提兹河的大部分土地都割让给丹麦人。后来又把丹麦人与威塞克斯王国的边界确立下来。从伦敦附近的泰晤士河口到威尔士的切斯特划出一条线,麦西亚王国西部、伦敦和英国南部均属于威塞克斯王国。这样,麦西亚、东盎格利亚及诺森布里亚三国不复存在。这些地区被称为丹麦法区,即丹麦人的合法领土。大约在888年,伦敦由于一直是信奉基督教的商业中心而成为英吉利人的国都。

除了率领民众抗击外敌入侵,阿尔弗雷德大王对英国文化的形成也贡献很大。为了普施正义,完善法制,阿尔弗雷德在位期间还颁布了一部法典。它分别来自威塞克斯法典、肯特法典和麦西亚法。法典贯穿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要求法官设身处地为原告着想,执法公正,为民请命。此法典成为后世英国习惯法的基础。同时,阿尔弗雷德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他招募大批学者建立一所贵族子弟学校,还亲自动笔,把一些罗马的拉丁文作品翻译成古英文作教材。其中有格雷戈里的“田园诗”,教导牧师忠于职守,他又把比德《英吉利人民教会史》一书译成英文。上述种种政绩,使他被英国人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王”。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