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介绍 | 凤首壶——大唐“兼容并包”的见证

三彩印珍珠地

贴花兽面纹凤首壶

唐代

口径:5厘米 高:29厘米

足径:8.6厘米

煌煌·巨唐

凤,为中国古代动物四灵之一,它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之后至清代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凤是尊贵、崇高、贤德的象征,具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经过艺术加工,更使凤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三彩釉工艺中的凤鸟形象,将唐文化“龙凤呈祥”的特征与域外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大唐是历史上令人无比神往的国度,它赋予了我们想象不尽的奔放、包容、浪漫和极尽的奢华。

今天我们通过“煌煌·巨唐——七至九世纪的唐代物质与器用”展览中的一件展品——三彩印珍珠地贴花兽面纹凤首壶,一起来感受一下盛唐的繁华气象。

凤首壶与胡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唐代的中国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东方大国,胡风、胡器流行不衰。由于海、陆交通的空前发展,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加上唐代政府又以恢宏的气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并蓄的开明态度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外来文化的传入,给唐代陶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时代风格。

凤首壶是唐代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波斯萨珊和粟特的金银器胡瓶造型。

三彩印珍珠地贴花兽面纹凤首壶,唐代

王昌龄《从军行》有“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的描述。唐代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也有“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的诗句。

1975年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的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件鎏金胡人头像银执壶,让今天的人们得以见到胡瓶的真实模样。

唐 鎏金胡人头像银执壶 内蒙古博物院 藏

实际上,带把壶是萨珊、粟特银器中流行的一种器皿,口部有鸭嘴状流,细颈,鼓腹,喇叭形高足,肩部至腹部(或口部至腹部)安弧形把。

唐代陶瓷工匠们也吸收了胡瓶的造型,创制出了具有异域风情的三彩凤首壶。

凤首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关于三彩凤首壶的用途,近年来墓葬出土的相关文物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唐墓出土了一件三彩釉陶载物卧驼,真实地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景象。

卧驼的双峰间除了负驮象牙和丝绸外,其侧面还非常醒目地挂着一件凤首壶,让我们不难想象它的用途,藉此有人认为,凤首壶很有可能是商人在商旅途中饮酒或者饮水的用具,但这个解释有些牵强。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是,就像骆驼所载丝绸不是用来穿戴一样,凤首壶也是用于交易的商品。

三彩釉陶载物卧驼 图片来源: 望野博物馆

这个解释,强有力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凤首壶这种瓷器在当时是受到何等欢迎的畅销货物,与丝绸、象牙共同成为丝绸之路凝固的历史见证。

凤首壶纹饰的秘密

整个壶身除口沿、颈部和圈足外,壶身布满了联珠纹饰。这种联珠纹饰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一种装饰,但它出现在中国唐朝的器物上,就表明通过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的结合,中西方文化确实有过真正的交流。所谓联珠纹,就是以连续的、大小相等的圆珠,构成圆形或菱形的空间, 在这些空间内装饰鸟兽、人物、花草等主体纹饰, 并由此或横向、或竖向联成条状,形成二方连续边饰, 或上下左右加辅纹,构成四方连续图案。

目前在深圳博物馆“煌煌·巨唐——七至九世纪的唐代物质与器用”展览中展出

一般来说,联珠纹样中心的主纹图形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大都无辅饰的单独纹样,线条直观简洁;二是以二、四、六偶数出现的对称形图案,或旋转对称,或左右对称,显得庄重、稳定,富于美感。萨珊波斯的装饰图案中的联珠纹样,对唐朝及以后各代的装饰风格影响巨大。

从左到右依次为:连珠纹、宝相花纹、鸟衔花草纹、狩猎纹

大多数凤首壶的口沿塑造成高耸的凤冠,两眼圆睁,羽毛卷曲,凤嘴前伸内勾,嘴喙有力,口衔宝珠,珠上有孔为流。凤首壶的传世量极为稀少,历经千年岁月流传下来的,皆流散到了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重要的私人藏家手中。

//

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凤首壶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