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中有件镇馆之宝,它之所以珍贵,因为以后都不可能再现

“杯子”是现代生活中很常见的用品,但在我国古代时期,因技术和材质条件限制,我们常见的有木杯、银杯、金杯、青铜杯、玉杯等等。但是,除了以上常见的杯子外,苏州博物馆还有一件“镇馆的宝杯”,这件宝贝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以后都不可能再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技艺失传了吗?下面小编就给您揭秘关于这件杯子的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明正德年间,苏门答腊国的使臣想与明朝交好,准备跨洋过海去拜见明朝武宗皇帝,这拜见肯定不能两手空空,那该准备什么礼物,才能让武宗看到诚意呢?经过一番思考后,国外使臣想到一个“妙计”,他们要做一个犀角杯送给武宗。

在明朝时期,犀牛并不是保护动物,它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一代,因此,犀角杯在大明也不属于稀罕物品。国外使者为让“犀角杯”变得珍贵,他们特意捕杀了一只成年巨型犀牛。

犀角杯制作完成后,背长86厘米,深7.2厘米,重六斤多。武宗看到“犀角杯”后,非常高兴。犀角杯并不稀缺,但六斤多的犀角杯,他还是第一次见。

犀角杯的用途很独特,武将在出征前或班师回京后,皇帝会在犀角杯中倒满美酒,让武将在马背上一饮而尽。正因如此,犀角杯又被称为犀角马上杯。

武宗执政期间,政局非常稳定,国泰民安,战乱很少发生,于是,犀角杯便被收藏在国库中。

“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是形容明朝宰相王鏊的,王宰相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武宗对其非常重视。这日,武宗为了表彰王鏊,决定赏赐一件特殊的礼物给他,可是赏赐什么好呢?

武宗经过思索后,突然想起国库中的犀角杯,最终,国外使者进贡的犀角杯,成为王鏊的私人物品。1524年,王鏊去世,犀角杯传给了他的后代,并嘱咐要代代相传,这是家族荣誉的象征。

1960年,苏州博物馆建馆后,开始面向社会,征集馆藏文物。王鏊的后人王季常得知消息后,直接拿着自家的犀角杯去找博物馆的负责人,想要将这件宝物上交给国家。

博物馆的负责人听到是犀角杯的名字时,并没有过多的惊讶,在文物界中,犀角杯并不算稀有物品。但是,看到王季常拿来六斤多重的犀角杯后,博物馆的负责人脸上全都是兴奋的表情。

这个犀角杯通体光润,文脉纹理清晰可见,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经过专家们的鉴定后,明犀角杯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实,犀角杯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有两点:其一,犀角杯是武宗赏赐给王鏊,由其后人代代相传下来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二,猎杀犀牛是屡禁不止的事情,凡是体积大一点的犀牛,都难逃过被猎杀的命运。金杯、银杯只要有材料就可以成任意大小,但是,犀角杯却不可以,有多大的犀牛角,才能制成多大的犀角杯,大犀牛在不断减少,犀角杯更是越来越小,那么大的犀角杯,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