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琼、崔翰率军赶到徐河,与刘廷翰的部队会合,共同迎击辽军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说一说宋太宗时期,满城、雁门之胜!李汉琼、崔翰率军赶到徐河,与刘廷翰的部队会合,共同迎击辽军!宋太宗从高梁河败回来的路上,脑子忽然清醒了,知道辽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很快就会大举南下报复,就认真部署防御事宜。他命令崔彦进守关南,刘廷翰、李汉琼守镇州,崔翰守定州并节制援边诸军。但宋太宗还忘不了他的中央集权,既允许崔翰“便宜行事”,又留下一张阵图给诸将,要求诸将用他的阵图打仗。

79年九月三日,辽景宗耶律贤果然下令全面报复宋朝,派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分两路南侵。西路军由耶律善补率领,从现在的山西境内南下,东路军由韩匡嗣本人率领,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参加,从河北平原南下。九月三十日,辽军到达河北满城地区,在城西集结。宋军因为早有准备,这时候便从容应对。刘廷翰率军列阵于满城北部的徐河,崔彦进从关南出发,绕了个圈子,埋伏到了辽军的侧后。

没过多久,李汉琼、崔翰也率军赶到徐河,与刘廷翰的部队会合,共同迎击辽军。按照原定计划,宋军是要摆成宋太宗留下的“八阵图”的,但宋太宗哪有诸葛亮那么神乎其神,哪能事先预料到辽军的形势,这张“八阵图”其实是根本不符合实际的。宋将崔延进登高瞭望,发现辽军十分强大,己方的阵势很不合理,大家讨论了一番,刘廷翰不敢违诏,其余诸将都表示愿意承担战败责任,这才拿定主意,由崔翰根据战场实际,将八阵改为前后二阵。双方大战一日,未决胜负。第二天,宋军定下一条诈降计,派使者到辽营商谈投降的事,让辽军放松警惕。

辽军主将韩匡嗣是个汉人,早先凭着一手看病的本事博得了辽太祖述律皇后的信任,后来又成了耶律贤的好朋友。耶律贤一做皇帝,他就受到了重用,其实他打仗根本不行。宋军的议降使者一来,名将耶律休哥就一眼识破这是缓兵之计,认为宋军队伍齐整,锐气正盛,怎么可能投降呢?就劝告韩匡嗣加强戒备,但韩匡嗣听不进去。 宋军做好准备,就发动了突袭。辽军仓促应战,韩匡嗣又不会指挥,被杀得大败,只能向西溃逃。

溃逃途中,遇上宋军崔彦进部队的伏击,又是大败一场,死了很多人。辽军只得再往遂城方向逃跑,各路宋军乘胜追击,又杀辽军一万多人,缴获战马一千多匹。耶律休哥不愧是辽国的名将,他迅速收拢残兵,整好队伍,返回头来抵挡宋军。宋军见好就收,及时撤了回去。进攻山西的西路辽军,听说东路兵败,也收兵而回。980年三月,辽国又派大军南下。这次走的是西路,进攻山西境内的代州,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雁门。

宋朝的雁门守将是潘美和杨业,也就是戏台上唱的潘仁美和杨继业。潘美是宋朝的名将,他身经百战,打过南汉、南唐等战争。杨业原是北汉名将,本名杨重贵,给汉主刘钧做养子,改名叫刘继业,刘继元继位后,他又避讳改名刘业。刘继元降宋后,刘业还在城外苦战,刘继元派人招降,刘业大哭了一回才投降宋朝。入宋后,恢复本姓叫杨业或杨继业。这时他是潘美的部将,两人合作得还算不错。

潘美研究了战场形势,派杨业率领本部数千骑兵,从代县西北的西径寨出关,绕小路到雁门北口,埋伏在辽军的后方。然后,潘美率主力部队正面出击,杨业率骑兵从后方出击,在雁门北岭合击辽军。这一战取得了完全胜利,斩杀辽军节度使萧咄李,俘获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战马、铠甲无数。满城之战和雁门之战的胜利,总算把高梁河之战的耻辱给补回来了。好了小编今天就不给大家讲讲了,要是喜欢的话就给小编点个赞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