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历史名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山东历史名人是指出生于我国山东省的历史名人,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山东人常以与圣人同乡为荣,酷爱自己的家乡。山东不乏刚勇之人,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就以勇敢著称。《论语》记载:子路问孔子: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回答:君子崇尚勇敢没错。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山东好汉的人是秦琼秦叔宝,近现代山东著名的人物有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国民党上将级军官张自忠等。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 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1]

形象特征

山东人的长相,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那张举世闻名的“国字脸”。代表性的公众人物有老一辈的如赵丹,中生代的唐国强,新生代的黄晓明,等等。他们都是大帅哥,但长有一张“国”字脸的,不仅是男人,山东的女人也普遍具备这一特征,如林青霞,长得越来越像赵忠祥的倪萍。

一位曾在19世纪到过山东的德国人回去后著书说中国人不但黄皮肤黑眼睛,而且脸都是方方的,以至现在还有很多德国人以为“国”字脸就是中国人的“国脸”。这只是一个粗糙的误解,那个德国人可能只到过山东,而没有到过中国的其他地区,没见过南部中国人是长什么样子的。

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山东人的脸蛋之所以呈“国”字型,和他们喜欢吃煎饼、大葱有关。因为这些食物难以咀嚼,所以,久而久之,也就练就了山东人特别发达的“咬肌”。一般人咬不动的,他们咬的动。一般不需要死劲咬的食物,他们也会习惯性地在嘴里多咀嚼一番。而“咬肌”一发达,腮帮子和下颌处,就会变得宽阔,整个脸型也就会变的方正起来。但也有因“咬肌”过于发达,导致腮帮子鼓起来,使得整个脸型上窄下肥的,如著名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2]

性格特点

山东人的两条底线

在《闯关东》中,对山东人大仁大义有很多表现,例如老三朱传杰开办山河煤矿的时候,初衷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让他们的家业更加兴旺,但是当日本侵略者进入东北的时候,面对国仇家恨,他毅然决定炸掉山河煤矿,誓不让煤矿落到日本人手里。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利益毫不犹豫服从了国家利益。

山东人的“江湖文化”

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陌生人,山东人都很仗义。2007年孟祥斌的救人事迹成了现代社会中山东人“舍生取义”的典型,而当我们的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山东人也往往都会走在最前方。

在山东人的道义层面,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在他的印象中,山东有“两个很好的东西”,“一个是山东还没有丢掉一种沉重感,没有脱离地面,脱离土地就飘起来了;第二个是,山东人对自我批评和公开的批评以及总结走过的道路等方面都令人感触很深。”

山东人更喜欢“学而优则仕”

在韩毓海的观念中,山东人重视教育,首先是受孔夫子的影响,“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实际上是指他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开始开科收徒,开始了教育事业。在孔子之前办教育是办贵族学校,而孔子是最早办平民学校的,我想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有影响。”

关于山东人“尊师重教”的特点,韩毓海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是山东临清人,他非常怀念、感念他自己的老师,也写了很多怀念他的老师的文章,季老的意思是说,“我过去呀,只是读书,不知道读书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第一个告诉我这个年轻人读书应该对社会、对大众有意义的就是胡也频老师。”

在韩毓海看来,山东主要是在人文方面出了很多人,同时孔子的教育当中也包括“学而优则仕”,“就是说我们山东从政方面的人多一些。到现在,我们山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了,而是要生产品牌和生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对山东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所而言,应该有意识地把科学和学术的研究做一个尽可能地提升。”

山东人的“生意经”和“酒文化”

山东人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忠厚而保守,跟“精明”、“算计”似乎不怎么搭界,那山东人到底会不会做生意呢?在吴建民看来,山东人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有人说山东人特别不会做买卖,特愿意被别人骗。实际上,我经商八年了,并没有感觉山东人特别愿意被骗,也没有感觉山东人特憨厚。实际上外粗内细是中国文化,也是齐鲁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东西,外表很含蓄,内心很聪慧,这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东西。我感觉山东人最根本的经商性格,就是齐鲁文化影响之下的诚信、勤奋。”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山东人的关系网很多是通过酒场建立起来的,对此吴建民则认为,酒文化是世界性的,有人说山东人喝酒很猛,但是很多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更能喝,不少深圳、广州人也很能喝酒,“能喝酒、抽烟,是一种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和手段不能过于强化,如果我们山东人自己把自己说成是通过喝酒才能做买卖就有一点自贬自嘲了。”

山东人的性格缺陷

《山东人还缺什么》一书总结了山东人的六大不足:土、保守、要面子、自恋、不会做生意和缺乏契约精神。该书作者张西庭在节目现场详细阐述了山东人“不拘小节”的缺点,“举几个小例子,在电梯门开的时候,你发现,里面的人还没出来,外面的人已经往里冲了。女士优先这个东西,好像是一般规则,在咱们山东却大大咧咧地不大注意这个事。还有一个,高档写字楼里,却总有白领在电梯里头带着一口蒜味,应该说这都是一些小节,咱们平时不大注意。”

而酒文化的盛行也的确让山东人的性格留下让人诟病的地方,张西庭说:“我听说,一个外地企业在我们山东的某一个地方要投资,我们山东人很豪爽啊,来了客人总是吃好喝好,吃好还是第二位的,主要是喝好,几场酒下来把客人喝到了桌子底下,客人就跑了,他说什么呢?他说,‘我有多少钱,经得住你们那么折腾?’可见太盛的酒风对正常的生意还是有影响的。”

韩毓海教授则认为,山东人讲究情义、讲究和谐、讲究先来后到、讲究不紧不慢,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值得弘扬。但是有些方面山东还是应该向上海学习,“我们说上海人心很细,山东人往往就看不起上海人,说上海人真是太小心眼了,但是去上海以后你会感觉到,上海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表现在细节方面,比如说一句‘谢谢你’、‘欢迎’。”[3]

人文精神

礼乐文化起于夏、商,西周达到高峰,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至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五礼”的节目繁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乐,通常与礼相配合,行什么样的礼,配什么样的乐。西周时期,对夏、商礼乐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制定了周礼,使礼乐配合,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展示了一个伟大成熟文明国度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主持制定周礼的是周公,他由此成为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

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孔子说“礼”,认为殷对夏、西周对殷皆有所“损益”。他本人于春秋末期对周礼也有所“损益”。所谓“损”,就是抛弃不合时宜的成分;所谓“益”,就是继承和创新。孔子一生“据鲁”、“亲周”、“故殷”,整理“六经”,其主要贡献就是直承中国悠久文化传统尤其是西周文化传统,并有所“损益”,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儒家学派。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也是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转折的重要时期。它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随着西周王朝的衰微,传统宗法等级专制政体逐渐失去效能,周天子对各诸侯国和整个社会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五霸迭起,争斗不止,天下大乱。由周天子专制的一统天下,发展成诸侯林立的政治主体多元化。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春秋战国又是思想大解放大发展的时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就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纷纷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创说立论,构建各自的思想理论。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渗透与扩展,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诸侯国统治下的整个中国社会,猛烈冲击着传统专制统治秩序和思想意识形态。这种生动的局面,为齐鲁文化代表人物的脱颖而出,为齐鲁文化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生动活跃的社会环境。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却为学术繁荣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吕克昂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公在位时期,并在齐宣王在位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

稷下学宫汇聚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战国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大部分都曾活跃于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鼎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所有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上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有76人被尊为“上大夫”。其中著名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田巴、鲁仲连、荀子等。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派云集,蔚为大观。

稷下学宫的创建,开辟了民主议政的先河,不仅促进了齐国的昌盛,而且为齐鲁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儒学代表人物,曾进驻稷下学宫的,前有孟子,后有荀子。他们为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是受稷下先生尹文等人“气论”的影响。在稷下学宫,荀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即出任学宫主持人,在齐国、鲁国文化合流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此背景下,齐国文化和鲁国文化走向融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