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唐朝削藩付出生命的宰相——历史四大奇案之武元衡之死

公元815年六月初三的清晨,大唐帝国的官员白居易像往常一样前往大明宫上朝。

在昭国坊西门外,白居易发现当朝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惨死在路边。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大唐帝国四分五裂,宪宗李纯欲削除藩镇。

公元814年,唐宪宗下令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正当淮西战事进入关键时期,坚决主战的宰相武元衡突然在上朝途中被人刺杀,另一名主战派大臣裴度同时遇刺身负重伤。

一天之内,两名朝廷重臣一死一伤,骇人听闻,诡异的谣言悄然蔓延开来。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究竟谁是刺客?谁是主谋?帝国的削藩大计又会因此而陷入怎样的危机?

京城随即展开了大搜捕。无论是公卿还是贵戚,凡是家有夹层重楼者逐一搜查,案情很快取得进展。

6月7日,有官员向朝廷举报成德进奏院的吏卒张晏等人,极有可能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然而举报者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告发的理由居然是疑凶举止反常,行动可疑。

更令人费解的是宪宗竟然下令将嫌疑犯迅速逮捕!毫无证据就认定这些人为凶手。仅仅因为他们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手下。

讨伐淮西之时,天下藩镇大多已归顺朝廷,只剩下平卢、成德、怀西等寥寥数镇。淮西位于中原腹心,牵一发动全身。若是淮西平定,那么平定承德与平卢也就指日可待。

唇亡齿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大行其道意图阻止朝廷用兵。王承宗甚至还派遣心腹尹少卿,携带大批珠宝前往京师长安大行贿赂之事。

首要目标,正是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面对尹少卿双手奉上奇珍异宝,武元衡根本不为所动。

“为淮西说情,影响宪宗决策,中断讨伐,毫无可能。”武元衡义正词严的断然回绝,尹少卿气急败坏的威胁武元衡,“若不赦吴元济,淮西局势必将有变,大唐社稷必将危及。”

武元衡被这番目无朝廷的言辞激怒,当即下令将尹少卿轰出门外,尹少卿老羞成愤然离开。

淮西被朝廷大军包围后,除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外,最急不可待地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这三人都有杀死武元衡的可能。

其中,王承宗的嫌疑最大。此时恰巧有人举报王承宗的下属,成德进奏院的吏卒张燕等人形迹可疑。

武元衡遇刺前一天,王承宗手下尹少卿还前去拜访武元衡,遭到宰相拒绝之后,尹少卿甚至当众对宰相出言威胁。第二天清晨,武元衡就被刺杀于长安街头。刺杀前一日的拜访,就是王承宗对武元衡下的最后通牒。

如此分析下来,作为王承宗在长安城的爪牙,成德进奏院的这些吏卒,毫无疑问就是头号嫌疑犯。

尽管大臣一再奏请慎查此案,宪宗仍然一意孤行,下令将张晏等人处死。轰动一时的武元衡遇刺事件,就此草草结案。认定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为幕后元凶,以宪宗强硬的性格,征讨王承宗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大臣们反对出兵成德苦心劝谏,宪宗根本就听不进去。幕后元凶为王承宗证据确凿。面对群起反对的大臣,宪宗拿出了不久前王承宗诋毁武元衡的奏表,还在直指这就是王承宗谋害宰相的铁证。怒不可遏地宪宗质问群臣,成德狂徒如此胆大妄为,如果不议定王承宗之罪,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大唐朝中无人。

裴度十分清楚,以宪宗强硬的性格,如此态度坚决地让群臣议定王承宗之罪,接下来势必打算出兵讨伐成德王承宗。

然而,目前淮西战事僵持不下,同时出兵讨伐两大藩镇,显然是并不明智。意识到宪宗皇帝不愿意就此妥协,裴度不得不重提六年前讨伐王承宗失败之惨痛。

六年前,唐宪宗欲出兵征讨平德,然而朝中重臣并不赞同。成德藩镇割据一方已根深蒂固,如果出兵成德,其余藩镇必定暗中勾结,难以讨平。然而宦官吐突承璀迎合宪宗之意,自请领兵讨伐成德,宪宗不顾朝臣反对欣然同意。最后那次讨伐成德毫无疑问的以彻底失败告终。

是该当机立断讨伐成德,捉拿刺杀宰相的幕后元凶,还是该听从群臣的劝谏,暂且按兵不动。唐宪宗踌躇不定,难以抉择。

切勿意气用事,以免陷入跟昔日成德一样的困境,裴度的逆耳忠言,终于让显宗冷静下来。

宰相当街遇刺乃大唐的奇耻,如今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然而如同裴度所言,六年前出兵成德失利,今日再次讨伐的胜算不大,更何况如今淮西战事胶着,若再出兵成德,对战局极为不利。

宪宗的耳边回响着裴度在朝堂上的劝谏。讨伐淮西迫在眉睫,切勿因王承宗是杀害武元衡的幕后元凶而改对成德用兵,应集中力量先打击淮西。

这番话出自宪宗最为倚重信任的大臣裴度之口,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此事。

“削藩一事,有如对弈,不到最后一步,胜负未有定数。”武元衡遇刺前的忠告犹在耳旁,终于宪宗放下了出兵成德的念头。

6月28日,武元衡遇刺后第25天,成德进奏院吏卒张晏等人,被作为杀害武元衡的凶手斩首示众,一桩惊天大案终于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一封《绝王承宗朝贡敕》诏告天下。在诏文中,宪宗一方面公开指责,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杀害了宰相武元衡,罪恶滔天。另一方面又称考虑到成德百姓的利益,为使王承宗有机会改过自新,朝廷仅仅绝断承德的朝贡而并未出兵讨伐。

自宰相武元衡遇刺以来,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官员惊骇震恐甚至不敢上朝,毋庸置疑,宪宗认定成德进奏院吏卒为凶手,难免掺入了主观臆断的成分。然而,自此京城秩序迅速恢复,人心得以安定。

武元衡遇刺案告破后,裴度受命于危难之间,接替武元衡为宰相,担负起征讨淮西的重任。

武元衡遇刺案就此终结。不幸的是,白居易成为这场政治斗争无辜的牺牲品。

武元衡遇刺后,白居易愤然上书进言讨凶的正义行动,成为他无视朝廷的一大罪责。其后,白居易又被恶意诽谤中伤,后被贬至江州。

在这场凶恶艰险的政治斗争中,白居易身心俱伤,到江州司马上任后次年,他写下琵琶行。

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引发过无数失意者的共鸣,成为了千古绝唱。

武元衡一案终于告一段落,当所有人都认为凶手伏法案件真相大白之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

各方节度使在长安和洛阳都有自己的进奏院,李师道在洛阳的进奏院养了很多兵,开始谋划袭击洛阳的东都留守官署,在洛阳制造一个大的混乱。眼看事成,却因为一件小事处罚了两个军将,受到处罚的两人投奔朝廷,然后就供出了李师道策划的东都叛乱。

这次叛乱因及时发现而被迅速平定。与此同时,一封加急加密的奏报被送往长安。

奏报内容令宪宗大惊失色,武元衡遇刺案另有元凶。

宪宗在东都叛乱中俘获两个叛将,审讯时意外得知杀害武元衡的真凶,不是王承宗而是平卢节度使李世道。这件事情大出众人意料。

淮西被朝廷大军包围后,除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之外,最急不可待地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这三人都有杀死武元衡的可能,其中王承宗的嫌疑重大。王承宗多次行贿武元衡不成,出言威胁,再加上部下张晏与刺客身形举止相似,王承宗被认定为刺杀武元衡的幕后主使。岂料东都叛乱平定后,意外发现真正的元凶竟然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尽管东都叛乱被平定,宪宗仍然深感震惊。如果不是事先有人泄密,平卢数千叛兵占领空虚的洛阳轻而易举。一旦东都洛阳失控,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再率师北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请求讨伐李师道的奏言,宪宗眼中流露出赞同之意。得知此事,宰相裴度谏言:李师道罪行不容赦免。然而此时讨伐绝非明智之举。宪宗告诉裴度,“我意已决,休要多言”。

见宪宗讨伐之意已决,裴度缄默不语。按照宪宗的计划,将淮西之部调往平卢,先平平卢已是势在必行。深知此举并不可取,裴度直言相劝,淮西吴元济已难持久,此时若转讨平卢,淮西将得以喘息。见宪宗有所动摇,裴度话锋一转,谈及李师道罪不可赦,然而只要平定淮西,平卢失去依托,擒获李师道便指日可待。

裴度的分析切中要害,平定淮西还是讨伐平卢?这两种策略孰高孰低已是不言而喻。

公元817年十月初十的夜晚,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唐宪宗在清思殿中独自等待着战报的到来。

千里之外的蔡州正在进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决战。为了将大唐从困局中解救出来,大将李愬率领一支骑兵穿越敌军腹地,准备出其不意直取蔡州,生擒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一战若能成功,淮西战局就能全力扭转。

夜袭蔡州,最终以朝廷军队的胜利告终。淮西由此一战而定天下。脱离了大唐中央政府整整30多年的淮西终于收复。

淮西平定后,各藩镇恐惧不安,不久横海、幽州、成德镇节度使纷纷上表请求归顺朝廷。两年后,宪宗征讨平卢,随后收复淄、青等12州。

至此,藩镇割据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分裂动荡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唐帝国终于恢复了统一。

自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帝国从未有过如此辉煌,君臣联袂奋力铸就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为了庆祝迟来的胜利,宪宗皇帝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昔日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灭掉东突厥时,才在这里举办过宴会,回想起以往度日如年的艰辛,面对当今如山岳海涛般扑来的赞美声,宪宗开始有些陶醉了。

尽管节度使握有重兵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但大唐帝国已开始呈现出唐中期未曾有过的兴盛气象,宪宗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小太宗的美誉。

此时的唐宪宗并未想到,他的确有着跟太宗皇帝一样的坚强意志,有着复兴大唐的凌云壮志。然而,他并没有太宗那样虚心纳谏的胸襟。

全国统一的胜利冲昏了宪宗的头脑,宪宗开始变得穷欲极奢,裴度多次向宪宗谏言。直言极谏的裴度让宪宗深感不悦,不久后,裴度被贬为河东节度使。离别长安之际,裴度泪别武元衡。一对在极度艰苦条件下共过患难的君臣,最终还是未能同享荣光。

“飞鸟尽,良弓藏。”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周而复始的上演,历史仿佛就是一个怪圈,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唐宪宗历经万难完成了帝国统一大业,但也正是他亲手葬送了来之不易的一切。

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开始沉迷于道士的丹药,追求虚幻的神仙境界,大明宫外的世界早已和宪宗皇帝无关。在他看来,只有一个奇迹等待着自己,那就是超越死亡。而火炉里闪烁的金丹才是最好的武器,沉迷于丹药之中的宪宗逐渐变得萎靡不振。

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平定淮西不到三年,宪宗皇帝离奇死亡,年仅43岁。

这位胸怀大志的皇帝打败了强大的藩镇,开创了“元和中兴”,最终却输给了自己。

随着宪宗的离世,大唐帝国很快又陷入了混乱,藩镇割据死灰复燃,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大唐的天空从此再也看不到一点光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