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曹丕就无法登基建国,连曹操都甘拜下风

我们知道,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出入仪同天子”的特权,朝堂大小政事皆出于曹操,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可是终曹操一生,他都没有登基称帝,一直以“周公”自比。朝中大臣以及敌对势力的孙权,都一再请求曹操称帝,但都被他拒绝了。

收到孙权的劝进表后,曹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伙计是想把我架到火上烤啊!意思是说,一旦我曹操登基称帝,就会遇到种种发难,危机就会伴随而来。那么谁是那团火呢?他怎么有那么大力量,竟然连天子见了都哆嗦的曹操也如此恐惧不已?

这团火确实存在,力量还很强大,这就是门阀士族阶层。门阀就是门第、阀阅,门阀士族通俗地说就是一群靠门第混迹官场的“官二代”。这帮“官二代”因为人才选拔方式,跟曹操杠上了。

门阀士族

古代人才选拔经历了四个阶段: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汉代实行的正是“察举制”。“察举”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叫“举”,即举荐,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比如“举孝廉”、“举贤良方正”、“明经”等;另一部分工作叫“察”,即由中央官员对被举荐之人进行考核,以决定是否录用。

本来“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应该大力提倡,问题是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变味了。有权利参与“察举”的都成了门阀士族,“察举”成了门阀集团内部的游戏,庶族寒门学子根本没有被“察举”的机会。

“察举制”成了阻碍国家发展的一道鸿沟,东汉也随之走向没落。曹操深谙其道,雄才大略的他,当然不能容忍门阀集团对人才选拔的控制,他实行“唯才是举”。“才能”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除了曹操还真没人敢这么做,他甚至提出,只要有才,即便道德亏缺也可以用!

你曹孟德“唯才是举”,俺们门阀士族日子怎么过?要知道,在内部游戏的阳光雨露下,门阀士族逐步退化,“才”跟他们基本不沾边,“唯才是举”等于终结了门阀士族的幸福生活。他们把曹操恨了个大窟窿,“门阀”与“军阀”的暗战拉开帷幕。

曹操

门阀集团有能力斗得过大“军阀”曹操吗?好真不好说,如果两派撕破脸,也许门阀集团人头滚滚,但曹操肯定没办法将他们赶尽杀绝。门阀集团太强大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充斥着门阀势力,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曹操很可能变成第二个董卓!

当然,门阀集团也不敢轻易跟曹操开战,于是双方只能暗战。有人说,当年孔融和杨修之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俩的门阀士族身份。因公开发对曹操而被杀的荀彧叔侄,都是门阀士族。

如果曹操登基称帝,他的“唯才是举”必将强行实施,保住“察举制”是门阀集团的底线。这一点,双方都很清楚。无奈之下,双方最终选择了妥协,曹操放弃建国称帝,而门阀集团也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不对曹魏发难。

这就是曹操有生之年没能做皇帝的原因,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想背汉那是骗人的瞎话。曹操说过一句话:“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实际上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曹家必定效法周代商,早晚会魏代汉,第二层意思是,我这辈子没辙了,门阀势力太大,就让我做周文王吧,为儿子打个基础,将来我儿子再完成我的遗愿吧!代汉的心迹表露无遗。

曹丕

那么,曹丕为什么可以登基称帝,完成了他父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而且是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这是因为他的到了一位要人的帮助,这个人给了曹丕一件“法宝”。

这个人叫陈群,时任吏部尚书,他给曹丕的法宝是“九品中正制”。陈群建议以“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以此换取门阀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是啥?为什么它能取悦于门阀士族?原来“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划分为九品,由中正官负责考评定级,考评定级的依据有三个:一是门第,二是德行,三是能力。

这下明白了吧,“九品中正制”成了门阀与军阀之间的调节器,双方在“九品中正制”的妥协方案中,找到了彼此共荣的地方。一方面,将德和才列入标准,使得广大庶族寒门弟子有机会晋升官场,另一方面以门第为藩篱,门阀士族不至于绝了后路。

剧照:陈群

方案一出,立刻得到双方的支持,门阀集团对曹丕倒头就拜,曹丕称帝的障碍一下子铲除了。

其实,陈群也是门阀士族子弟,他父亲官至大鸿胪,陈家势力也非常强大,只不过他是积极主张曹魏代汉的。

曹操辛苦了一辈子得不到的东西,陈群一个“九品中正制”就帮曹丕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而且这个“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历时三四百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