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这书,看鲲鹏、麒麟和龙都是怎么来的

今天继续说这本名字叫《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的书,前两天讲的都是动物,那今天最后咱们来说说“灵异”,也就是古人对动物,或者是由动物引发的幻想。这种幻想,拓展了中国哲学和权术。

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中国人对动物缺乏“动物学角度”的观察,所以,他们眼中的动物,往往不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是掺杂了很多想象成分的,变幻莫测的。特别是两栖类和爬行类,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就像蝌蚪和青蛙,而且它们时而在陆上时而在水里,爬行动物也要经历数次蜕皮,这在古人看来都是很神奇的。古代大哲人关注到物种变化并推演出一套阴阳理论,比如《庄子》,开篇就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就提出了阴阳转化的概念:鲲在水里为阴,但可以变成鹏,转化为阳。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变幻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但古代中国人肯定不止一个人会像庄子这样来解读这种现象,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比爬行动物高级得多,但同样会变幻的神奇动物。在这种推理之下,像鲲鹏那样具有神奇力量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灵异动物,就批量出现了。比如《山海经》里记载的各种珍禽异兽,这简直就是中国古代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这些想象中的神奇动物,通常会集合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和功能。比如,麒麟是“麋身牛尾”,凤凰是集百鸟形状于一身,灵龟是蛇头龙颈身带五色之纹等等。集合最多的是龙,所以龙本事最大,变幻最多,被视为等级最高的物种。并且,在古人美好的想象里,这些灵异动物通常都是道德化的,代表了祥瑞,它们的出现,成了评判人世间治理水平的一个标准,天下大治的时候,它们就会出现,以示表扬,天下混乱的时候,它们就会隐去。

动物的表现,被视为人间重大变故的征兆,并且许多时候,这种征兆都被用来论证天下更替变化的合理性。相传周武王伐纣,有火云形成赤色鸟的形状,暗示周人将胜;刘邦起事,先斩了一条大白蛇,说自己是作为“赤帝之子”,斩了“白帝之子”,以此来证明起事实属天意。还有一些动物符兆,代表了将有坏事发生。汉人就相信,牡鸡司晨,就是母鸡代替公鸡打鸣,是上天对外戚干政发出警告。

需要指出的是,动物的反常行为,解释权从来不在平民手里,要么是在圣人留下的文献里找答案,要么由士大夫或通学硕儒们自由阐释。这样一来,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借题发挥的空间。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有人拿这类事做文章,甚至刻意制造所谓“征兆”。比如著名的“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起事时,安排人偷偷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狐狸都知道“陈胜该当王”,可见这是天意。这种征兆,也不一定是通过动物作为载体,植物也行。比如隋唐更替之前有一首著名的儿歌《桃李章》,歌里唱到“杨花落、李花开”,就是暗指杨家,也就是隋朝要完蛋了,李家将会取而代之。这就是借用人对“征兆”的迷信,来制造舆论。

所以说,由于缺乏对动物“生物属性”层面的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人对动物有很多基于误解的想象,幻想出很多寄托他们价值观的灵异动物,而这些所谓“灵异”,又为中国哲学,以及权谋之术,提供了发展空间。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