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到“神探”,狄仁杰的蜕变之路是怎样的?

公元700年,一代名相狄仁杰,带着众人对他的不舍与牵挂,离开了这个他奉献一生的帝国。武后为了哀悼这位令人敬佩的名相,下诏通告全国,之后便罢朝三日,对狄仁杰大加册封。之后,朝廷遇到棘手的大事,无人可做决断,犹豫无果。就算历经大风大浪的武则天也是常常叹息,狄仁杰对帝国的贡献无与伦比。

武则天在任的二十余年中,你可能想象不到,总共更替了近百位宰相,这个频率在封建历史之中,简直不可想象。其中,只有狄仁杰在位时间最长,与武则天的关系最为融洽,在武后执政后期,对狄仁杰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许许多多关乎帝国命运的决定,都是狄仁杰一手操办的。为何武曌对狄仁杰如此看重与信任呢?要读懂这一切还要从狄仁杰的的人生经历说起。贞观四年,狄仁杰在长安城一偏僻的坊市出生,自幼便跟着其父知逖辗转全国各地做官,增长了见识与阅历,从小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聪慧与机智。

在狄老八岁那年,有一天,自己家的仆人为人所害,县官派来小吏前来询问,狄家的家属除过他都去前堂接受调查,狄仁杰一心读书,无暇顾及外面所发生的事,最后官吏前来训斥他,每曾想,狄仁杰却说:“我一心只顾着观摩书中圣人的对话,连圣人的金律玉言都来不及倾听,哪有时间与你们这些人过多计较?你们又怎么能怪罪于我?”这样一下子就让县吏顿时哑口无言。之后,狄仁杰学业有成,在去长安城参加考试的途中,路过一家富商家,这位富商的儿子患有怪疾,他凭借着自身高超的医术,医好了少年,顿时令人滋滋称奇。

狄仁杰自从入仕之后,所有的职位都是与司法与牢狱有关,这些扎实的经历为他以后能做出睿智的判断打下了基础。年仅二十的狄仁杰得到功名之后,被任命为一名小小的佐官,但是他的耀眼才能被阎立本发掘,政府于是改命他为法曹参军。后因为工作出色,被升任至大理寺寺丞。因为有着基层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这些丰富的阅历帮助狄仁杰很快的脱颖而出,他不辞辛劳的处理旧案,难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审讯了近两万余人,最终也无一人申诉,堪称前所未有。到了年底大考之时,狄仁杰破例被评为了上下考,这更是树立了不可逾越的标杆。

在大理寺任职期间,他所处理的最让人敬佩的的案子是“权善才误伤皇陵柏树案”,当时凤仪三年九月,埋葬了唐太宗的昭陵发生了一件大事,昭陵守将权善才醉酒后误伤坟墓上的柏树,之后被人告发。高宗李治听说后,大为震怒,现在有人敢对皇陵不敬,那就以后有人敢对自己不敬,为了震慑宵小之徒,他便下令大理寺将权善才与中郎将范怀义同时收监,并且暗示大理寺应严厉处置。

大理寺寺丞知晓后,便上奏高宗,两人理应处死,朝堂之上也没有人在这件事上反驳皇帝的做法。但是狄仁杰仗义执言,认为两位守将罪不至死。高宗听完黑着脸说到:“这两人在昭陵侵犯皇陵威仪,简直置我于不孝之地,如果我这次放过他们,要是以后有人效仿他们的做法怎么办?我知道爱卿生性善良,但是这件事我绝对不能放过这二人。”狄仁杰也是与高宗据理力,毫不退缩,说到:“今天陛下因为昭陵之上的一颗小小的柏树,就处死两位为国效力的将领,日后百姓该如何评价陛下,我是不想让陛下留下坏名声呀!这才是我为什么要劝谏的原因呀!”高宗听完,沉思片刻,最后决定只是免去两人死罪,只是撤职处理,提拔仗义执言的狄仁杰为御史。正因为狄仁杰自身的人格魅力与能力,无论是在官场之上还是下层百姓之中,都有着很高的声誉,正因为如此,他的故事才能经久不息的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唐书》

原创作者:雨泽,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