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三百年,再也没出过这样的智者

刘备死后,诸葛亮南征北战,稳定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但三国之中,魏国最强,吴国其次,蜀国最弱。

从地盘上,魏国占据九个州(幽、青、冀、并、兖、徐、司、豫、凉);吴国占据三个州(荆、扬、交);蜀国只占据一个州(益)。根据三国时代的官方人口统计,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万人口。

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天下一片混乱,单纯的实力强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或许会在瞬间土崩瓦解,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利益集团或许会突然崛起,称雄一方。但是在局势稳定后,实力的强弱就有决定性的意义了。如果整体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即使想要保持不败,也是难之又难的。

三足鼎立之后,天下格局已渐渐稳定,不可能依靠某人的一己之力,或是靠几场战争的胜利就让天下局势大变。这才是诸葛亮不去试图进攻魏国的根本原因,聪明人从来不做逆势的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陆逊等人更优秀。而以诸葛亮的军事成绩去看,他比司马懿、陆逊差得太远了。魏延等人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弱,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魏延比魏、吴的将领要优秀很多。蜀军的战斗力自然不弱,但是也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蜀军的战斗力明显强于魏军、吴军。

在各国统治基本稳定的背景下进行战争,尤其是诸葛亮那种稳扎稳打的玩法,最后比拼的是资源,而不是双方统帅、将领和士兵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蜀被魏灭是常态,蜀灭魏比抓大奖还难。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最务实的做法,想办法保证三足鼎立,不让魏国调集全部资源冲击吴国或蜀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天天高呼北复中原,和蒋委员长天天高呼反攻大陆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让蜀国维持现状的最优选择,就是让蜀国内部实现最大的团结;也是让蜀吴两国实现最大的团结。

如果蜀国内部起了内讧,魏灭蜀估计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如果蜀吴起了内讧,魏国也有机会一举灭掉蜀或吴。为了实现了蜀吴之间的精诚团结,我们在前文分析过蜀国做出的牺牲,这里不再多说。

而为了蜀汉内部的精诚团结,诸葛亮也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很多人都会奇怪,诸葛亮大权独揽,为什么不取代后主刘禅呢?很多人理解为诸葛亮赤胆忠心,这个说法当然没错的。但蜀国弱小,面对魏国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如果再起内讧,随时都有可能突然死亡。诸葛亮只有一心团结蜀国共同对外,才能保证蜀国的存活。如果试图篡位导致内讧,那不是没事找死吗?

翻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刘氏(刘备)皇族,好像还真没有哪个皇族能远离骨肉相残和乱臣贼子的威胁。在那个年代,一个帝国想保持稳定,常常需要一个绝对强势的人物辅政。这人有篡位的可能性,但他不愿意冒险尝试;这人有机会让自己的家族更上一层楼,但是他宁愿适当地退一步。有这样一位眼光高识大体的人物存在,帝国才能变得稳定。因为许多时候,让帝国变得混乱的并不是什么利益诱惑,而是囚徒困境。

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互信问题:君主愿意相信臣子,可是臣子对君主心怀不轨,君主就会非常危险;臣子愿意相信君主,可是君主一心猜忌臣子,那臣子就有会非常危险。所以,君臣之间常常很难实现默契。

但刘禅和诸葛亮之间显然实现了默契,而这一切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临死前,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会有一个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是可遇不可求的。话说回来,就算臣子有诸葛亮的胸襟和智慧,继位的小皇帝能有刘禅的胸襟和智慧吗?

诸葛亮的北伐一直可以得到蜀国上下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蜀国与魏国、吴国相比,整体实力差得太多。所以蜀国君臣都明白:只有精诚团结才能继续存活于世,否则亡国的危机随时会来临。

诸葛亮北伐的最重要价值就是:它会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

而诸葛亮那超然的姿态让大家相信,诸葛亮绝对没有任何私心,只是为了蜀国的整体利益。只有北伐,才可以加强蜀吴之间的团结,才可以分散魏国的军事主力,使其无法形成强大的攻击力。也只有北伐,才可以让蜀国永远保持一种拉满弓的状态。才可以让蜀国把有限的国力集中起来用于国防战略。而这种基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合理呢?今天不做讨论。

在和平时期,政府的军费预算相对较少。因为政府缺乏足够的理由,向下面征收强度较高的税收;也缺乏足够的理由,经常性地调动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贵族政治呼之欲出的时代,中央政府不能强有力地调动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就会逐渐被各种豪门势力所控制。如果政府的主要开支经常用于民间(比如奢侈消费),战事来临时再想转用于政府(国防方面),遇到的阻力就会大很多。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军事行动。除了第一次北伐玩得比较大,其它几次都有点像军事演习。大多数时候都是诸葛亮率军跑到边境耀武扬威一番,等魏军一来就撤退。这种玩法可以锻炼帝国军队的野战能力,使得军队不至于退化。

在诸葛亮之后的岁月里,这种国策也基本得到了保持:曹魏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所以我们不能忘战!还有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魏吴人民等着我们去解放,所以不要忘了解放全类的伟大目标!

蜀国支持诸葛亮,就是因为蜀国的利益集团很清楚自身的处境:如果蜀国放下了刀枪,等到魏国大军大举入侵的那一天,再想拿起刀枪就不容易了。

了解了蜀国的无奈,再来看诸葛亮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他用一种近于无私的行为,表明了自己只是一名首相,而非某一股豪门力量的代表;他用一种极尽严苛的手段,扫除了一切反对派,使得蜀国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团结。

对于帝国而言,他是一个近于无私的经理人;对于豪门而言,他是一个绝对超然的操盘手;对于老百姓,他是一个执法严明的执政官。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军前,一代传奇终落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