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包青天”,儿子却成当代“和珅”,父子俩下场悲惨!

我们经常听到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而且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相反的,贫穷却往往如同恶魔一般,缠住好几代家族,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祖上就是八代贫农。因此有人说令人向往的往往不能长久,相反让人厌恶的却会久久相伴。在下面的故事中,清官似乎也是这样,即使是第一清官也不能破除这个定律?赵申乔是清代著名的清官,更是被百姓称为“天下第一清官”,我们知道但凡是自称或者是官方的评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打折的成分,但是老百姓,他们从来都不会说谎。上至诗经,下到明朝,百姓的评价往往都是盖棺定论,可见赵申乔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是多么高。他官至浙江巡抚,却一生安贫,家中只有两个仆人,照顾日常处居,衣服更是打满了补丁,迟迟不愿意更换,官至封疆大吏生活尚且如此节俭,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赵申乔这样的廉洁其实也是有很深的家道渊源的,他的父亲也是清官,官至大理寺丞,这个官让小编想到了包拯,当初他担任的也是这样一位平冤的职位,包拯明察秋毫,大公无私,为了百姓不惜得罪权贵,是官场的一弯清流,也为社会带去了一丝希望,肃清了正气。但是老百姓十分感激,都称他为包青天,青天一出,黑暗全无。而赵申乔的父亲赵继鼎也有这样的风范,因其铁面无私,大家称他为“赵铁面”。虽然名字没有青天大老爷气魄,但是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赵继鼎在晚年时期,急流勇退,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再廉洁无私,侦破案件再准确神速,品德再高风亮节,终究只有自己一个人,自己死后黑暗终究会降临。身在世上,改变别人又何尝容易呢,人性的贪婪岂是自己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只有把自己的浩然正气传播下去,薪火相传,才能潜移默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但是如何把自己身上的正气传下去呢?只有传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让他发扬光大,年幼的儿子才会无条件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主张和抱负。因此在这位父亲悉数的栽培下,赵申乔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最难能可贵的教育,冰壶玉尺的熏陶下,他也怀有一颗玉壶冰心。加上自身聪明伶俐,勤读诗书,他早早做了县令,并因为品行和才能得到了伯乐的伤势和推荐,得到了朝廷的重要,青云直上担任了巡抚。即使是高官厚禄,也无法改变他为国为民的情怀。但是所谓人无完人,老子也说过水如果太清澈就会没有鱼,人如果太过明察就会失去朋友,也可能带来灾祸。因为作为一个异类存在,本来就是大家谨防的对象,如果还嫉恶如仇,那么更是容易引发群起而攻之。

赵申乔性格中的缺点就是高傲,我们常常说曲高和寡,在官场中总是有一些专营苟且的人,这些人赵申乔自然瞧不上,而这些小人也会因此而愤恨赵申乔,于是赵申乔和很多封疆大吏结了怨,导致官司连连,要不是康熙知道他的性格,以及欣赏他正直和无私,因此私底下总是帮着他,护着他,在这么多朝廷官员的围攻下,赵申乔或许早就官位不保了。但是康熙也说了,赵申乔的脾气太重,虽然他也有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他的地步。

但是赵家的优良传统却没有传到第三代,赵申乔二儿子赵凤诏明显没有他的祖辈们这么有节气,因此也被有心人有机可乘。不久就传出这位公子收取了30万白银的贿赂。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经过层层上报,最终惊动了康熙,康熙十分愤怒,也不在乎他是谁的儿子了,加上各个官员的煽风点火,最终赵申乔的儿子被判处斩首。赵申乔无力回天,心里悔恨交加,过了不久也相继去世。这个结局让小编很是感慨,在这样的官场上,人是脆弱的,但是守得住自己,也可以不惧他人,但是赵申乔或许应该放下自己,谦卑待人,对于他的儿子,他最先或许应该教导他学会做人,这样是不是会好点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