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曾说得此人必得天下,朱元璋囚禁此人为何也得了天下?

提起朱元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一个当初连饭都吃不饱的贫苦农民,又不认字儿,却在后来做了明朝的皇帝。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没有人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他,而是他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哥哥朱兴隆的儿子,他的这个侄子也是个特别英勇善战的人,在军事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赋。曾经他协助朱元璋立下过赫赫战功,朱元璋也特别的欣赏他的这个侄子。一次在封赏过程中,朱元璋就问朱文正他想要个什么官儿当?可是朱文正却说,叔父你成了大业,我们又何愁没有富贵可言呢?如果你先给我封赏,那这样其他大臣又会怎么想?这样也难以服众呀。这话一说,朱元璋就更是对他的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了,认为这个孩子特别的识大体,顾大局,懂事。

再到后来,朱元璋就将朱文正安排到洪都去把守洪都城了,之所以派朱文正去,是因为洪都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样重要的地区,朱元璋对谁都不放心,只能把自己最为信赖的人安排到那里去。可是朱文正却并不这么想,他心里会觉得叔父这是有意为之,认为是叔父害怕自己在身边威胁的到他的位置,所以将他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于是到了洪都之后他并没有认真的把守洪都,而是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流连于烟花柳巷,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完全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跟着他一块儿来的将领们虽然对他这样的情况都很不满意,但是因为他的叔父是朱元璋,一个个也都是敢怒不敢言的。

这样的平静日子一直到了1363年,一个叫陈友谅的人率领着六十万的水军来到了洪都,要攻打朱元璋。可是当时的朱元璋正在与东吴那边的张士诚打的不可开交,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对付这边来的一众兵马。如果陈友谅的大军攻下了洪都,那朱元璋的形势就不乐观了,他就会遭受腹背受敌的困境。在这特别严峻的形势下,平日里整天沉醉于酒色的朱文正却一改往日的作风,立刻严肃起来,整顿军纪,准备迎战。而且带着只有两万人的众将领们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水军的进攻。这场战役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我们的史书上面记载,当时洪都的战况特别惨烈,城墙被轰的一个缺口一个缺口的,但是朱文正却沉着冷静的率兵打仗,边打仗还边安排士兵修补城墙。最后不仅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打退打败,还把城墙都修补好了。这一场仗下来,信心满满的陈友谅无功而返,他们攻打了八十多天都没有将洪都城攻下来,也让陈友谅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位将领,于是感慨道:“我要是有这样的儿子,何愁大业不成啊!”

因为朱文正的坚守,也给了朱元璋决战的时间,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带着二十万大军跟陈友谅的军队在鄱阳湖上展开了决战。

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又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而且为自己的叔父赢下了这样一场艰难的战役,叔父自然是不会亏待他的。可是这个朱文正却只是一个军事天才,并非一个政治家,他在处理人之间的事情上面就差点儿了,因为自己不满叔父对自己的封赏,竟然私下与张士诚通敌,计划着造反,结果造反不成,最后让朱元璋给就地正法了,好在马皇后苦口婆心的劝解,朱元璋才没有要了他的命,而是将他软禁了起来,最后也是郁郁而终了。

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将领,最后也是自己将路走向了衰败,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能力的人存在,不过有些是属于“帅才”,就是适合当领导的,有些就是“将才”,只适合做领导身边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人,要懂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不会把自己的路走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