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荐季直表》临写体会

《荐季直表》宋拓本钟繇《荐季直表》临写体会

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安陵侯,故后人称“钟太傅”。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楷书之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楷书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季直表》是钟繇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所书。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衣食不充”,钟繇说他“力气尚壮”,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笔者临习此帖多年,一点体会,拉杂写下,求教方家。

一.把握大基调。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隶书己经开始由多变的笔法向规范齐整渐变。钟繇处在这样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此帖隶意明显,波磔尚存,体势微扁,线条质朴,横长竖短,结构自然古雅,保留着早期楷书的风貌,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朴实拙诚之气溢于全篇。在这点上,跟唐楷刻意修饰是截然不同的。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袁泰也说:‘元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所以我们临写时,用笔要沉着而不草率,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多带些隶意味,切不可用唐法来写晋楷。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多看看汉隶,读读帖,体会汉隶的朴实意味。

二.结构分析。虽然此帖结体上并不作刻意的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但其实我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临习。

1.上松下紧,重心在下,这种结构不同于唐楷的挺拔,显得率真,稚拙。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紧束于上部的笼罩之下,竖钩更是像一点,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宝盖写得硕大,过字就很小。

2.上下、左右结构的挪位,穿插。这类结构容易写得平正,但此帖却通过偏旁或笔画的错位或挪移,于方正中见参差,产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如“帝”:开始二画明显左倾,巾部稍向右偏,竖画收笔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圣”:左耳左挪,右口紧束其下,己见奇险,用“王”偏右镇压应托,化险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谐。“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3.笔画连续或简省,增强行书笔意,使字间架松动,笔意顾盼呼应,体势富有变化。

如“雷”、“郡”各省略数笔,使中心更宽敞。

“强”:从竖到横到点,一气呵成,笔画抑扬。

“谨”:右下口化为二点,去除右边都是横竖的板滞。

4.造势:蒋和《学画杂论》说:字有收有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东坡也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帖虽为小字,但意态宽博,气象宏伟,有大字气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有远势。字有远势则活,无则死矣。伸长钩、横、捺等主笔,其它笔画作辅,分割出不同的空间,产生散淡悠远的韵味。

如“尅”:竖弯钩占位宽广,寸字倾斜,给右边留出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来势均的结构活了起来。

当然此帖结构变化多端,非三言两语所能囊括,还要再深入读帖,由此及彼,举一还三,定有收益。

三.章法分析:隶书中奉为规律的“纵成行,横有列”,在该帖里已变成了“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 这种章法行间错落有致,参差起伏,避免了“平直相似,状若算子”的弊病。整行也并不是一条直线一泻而下,而是如一条小溪,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时而遇见小石卵,时而又拂过岸边的小草,令人回味无穷。

此帖如“高山深林,望之无极,探之无尽”,置之案头,时时临习,以期有所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