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西湖历史】救活每一棵树!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继往开来的40年,也是西湖景观有效保护和管理的40年。

无数的景区园林文物工作者用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这片热土,让如今的西湖迎来了她最好的时光。

吃水不忘挖井人,湖滨管理处借“口述西湖历史”的平台,向大家讲述这40年里两次“大台风”后园文工作者抢救西湖边大树的故事。

“工作至力竭”

今年已有85岁高龄的陈阿顺师傅1952年参加工作,曾亲身经历了1966年台风过境后西湖树木的抢救工作。

据他回忆,66年台风过境后西湖边树木倒掉的特别多。当时,国家正处在文革动乱时期,经济非常困难,没有吊车、电锯等设备。想要扶起大树,只能靠“人工锯、人工抬、人工扶”。

陈阿顺师傅跟他的同事们100余人三四天不眠不休,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连续奋斗在救助大树的第一线上。

最后陈阿顺师傅因体力透支失去了知觉,整个人从树上掉下来。园文工作者这种为西湖园文事业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深深感动和由衷敬佩!

“救活每一棵树”

▲1988年台风过境后杭城实况

1988年,12级台风正面来袭,重创杭城:树倒车停、断水断电,道路陷入瘫痪状态。

据统计,当天杭州市区共有62273棵树被刮倒,有很多是一人合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其中还有18株是景区百年以上的古树,危机程度甚至超过了1966年。

▲“88台风”后西湖边倒伏的大树

“倒伏的树木如果在十天内扶起来,那么这棵树就还能活!”凭借着“救活每一棵树”的信念,阿顺师傅回忆他和同事们在机械设备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眠不休的奋战了五、六天,靠人力保住了每一颗倒伏的大树。

▲为大树先修枝,再扶正

虽然当时已有吊车,但整个管理处只有2、3部电锯,大部分断枝还是要靠手锯,所以大家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西湖边一位市民坐在倒伏的树干上

在三潭印月岛上,园文工作者遇到了本次工作的最大难点。由于交通运输不便,抢救工作开展起来比岸上还要困难很多倍。

工人们较紧牙关、通力合作,采用船和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基本将倒伏的古树全部扶正。至今卍字亭旁一棵断掉的老树桩头,正是当时唯一没有救活的古香樟树。幸运的是,后来冒出的几株新芽已长成了一大丛树。

▲三潭印月岛上新长出的香樟树

令人感动的是,当时“阿顺师傅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政府调用了很多部队官兵来帮忙,为树木抢救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众人合力抬起一株法国梧桐

此外,当时钱江晚报和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也一同发出了“救救大树”的倡议,超过10万人次的杭州市民自发参与,顶着37、38℃的高温,走向大街小巷,搬树枝,浇水,扶起小苗,扶正大树,场面甚是感人。

▲百姓自发团结起来,合力拉起倒伏的大树

第二年春季发布的树木“健康报告”显示,经过抢救,杭城倒伏后抢救扶正树木的成活率超过了95%!

“预警在先 提前防范”

随着台风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抗台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景区的防台抗台工作准备越来越充分,做到提前防范,从容应对,台风再也没有给景区造成过如此重大的损失。

问到对现在年轻一代的景区园林人有什么话想说,阿顺师傅寄语颇具深意:

以前条件差,做什么都要靠人工;而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许多精细化的园林养护还是要人自己动手才踏实。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继承老一辈园林人不怕脏、不怕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踏踏实实用双手去呵护景区的一草一木。

西湖是杭州的西湖、中国的西湖,更是世界的西湖。

老一辈景区园文工作者为建设和保护西湖园林景观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也鞭策着新时代的园文人,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希望西湖在新一代的园林人手上,能绽放出她更加美丽夺目的光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