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句话很荒谬,为什么听着还挺有道理?

无论是《三国演义》小说本身,还是影视剧版本中,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很有节奏感,而且很大气,以天下为背景,但它的结论显然是有纰漏的,因为世界的演变绝非如此简单。

不过,在《三国演义》里,罗老先生有一段历史回顾,来佐证这句话,悦史君给大家逐句分析一下。

起首“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这里说的是东周末年,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最后六国被秦国消灭,建立了大统一的秦朝,印证的是“分久必合”。

悦史君认为这里并不确切,因为当时东周朝廷虽然威望不再,但她仍然作为一个虚君共主存在,实际上是统一的。

接着是“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说的就是秦末天下大乱,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争霸多年,最后由汉朝统一天下,印证的是“分久必合”。

这里也很勉强,因为秦朝灭亡几年后,汉朝就统一了,完全达不到“久”的标准。

最后是“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说的历史很长,刘邦斩白蛇是后世的神话,但他统一天下是真的,这里直接略去了王莽的新朝和之后的纷争,直接就到了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天下,然后就是汉献帝刘协时,天下分为三国,印证的是“合久必分”。

悦史君认为,汉朝四百多年还是统一为主,就算是王莽建新代汉,新朝也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只是新朝灭亡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分裂,但很快又被东汉重新统一;而到了汉献帝时期,天下才真的一分为三。

综合上面的例证来看,其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接下来对东汉如何走向衰落,悦史君倒是觉得有几分道理,试给悦友们解读一番。

起首“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就是说东汉的变乱,根子就在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两代皇帝。

汉桓帝的问题是“禁锢善类,崇信宦官”,说的就是宦官专权和由此而来的党锢之祸,但宦官能兴起,是因为汉桓帝之前一直被乘氏侯、大将军梁冀压制,满朝文武和宗室贵族根本就帮不上忙,才用宦官灭掉梁冀一族,也是逼不得已。

汉桓帝虽然荒淫但没有儿子,驾崩后远亲汉章帝刘炟的玄孙解渎亭侯刘宏被窦太后等人拥立为帝,刘宏就是汉灵帝,即位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也就是说朝政大权掌握在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和陈蕃等大臣手中。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宦官专权,汉灵帝来了也不例外,“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这里说的就是大动作,窦武、陈蕃等人想把曹节等宦官一网打尽,结果却反被宦官们灭族,大权自然就落入宦官手中。

这样看下来,汉桓帝、汉灵帝当然要为东汉的变乱负一定的责任,但悦史君认为,根子实际上在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年少登基遭遇窦太后家族专权,后依靠宦官诛灭窦氏家族,才得以亲政,虽然汉和帝在位期间很不错,但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实际上在他这里就埋下了。

当然,考虑到《三国演义》本就是要说魏蜀吴三国,从东汉末年说起才比较合适,但说书先生的大话,悦史君觉得姑妄听之就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