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造假币后果有多严重么?甚至在钱币上印了一段警示之语

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笨重的金属类货币已经严重影响了交易效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于是,方便携带的纸币就应运而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甚至,在古代为了让“人人知法”,他们直接把相关法规印到票面上,只要使用就能看到,以时刻提醒民众,不要以身试法。在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张元代纸币“中统元宝交钞”上, 便刻有:“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这种警世之言。

但是,人性都是贪婪的,在任何时期都有为了牟利而造假的人,因为,纸币造假更加容易攫取不义之财,古今皆然,宋朝也不例外。有宋一代,很多人都被伪造的交子之类的纸币骗了,官府对于伪造纸币的行为其实也早已防范,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一般。

其实,最初交子是民间商户联合发行的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存折,商人凭此可以取现,为商人节约了携带笨重金属货币的力气。后来,官府发现了纸币的好处,就改为国家正式发行的货币了。其实,宋朝为了防止伪造纸币,也动了不少脑筋。

比如:用专门的纸张作为造纸币的原料,这种纸是用楮树的皮作为最初的造纸原料。《宋史·食货志三》说得很清楚,在初期,印制纸币“尽用川纸,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为伪,尚或难之。”到后来,“纸既可以自造,价且五倍于前,故昔之为伪者难,今之为伪者易。”

而且,造纸的地方是国家专门选定的,严禁一切人将这种纸携带出去。为了防止工人将这种纸带出去,宋朝就选择将这些人监控起来,同时,也给予丰厚的待遇,软硬兼施从源头上保证专纸专用。“宜置营区聚老而后代,死而后收。”也就是说,在造币厂工作,到老都不自由。

另外,在纸币上的图案上,宋朝政府也做了防伪,比如各种复杂的图案、具体位置等。这些复杂图案当然不是一个一个画上去的,而是官方统一用最好的技术工人打造出一个模子,然后,再由精干的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将图案以最高的水准印制上去。

当时,官府掌握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货币印模,构成了技术壁垒,形成了对民间仿制货币的技术优势。也因此,假币一旦遇上懂技术的官方造币师傅就会原形毕露。

当然,纸币上的花押也是一种防伪的标记,花押像是随性的签名。大家估计都欣赏过宋徽宗的字画,他那一个花押就很特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宋徽宗本人的画作。花押因为很随性就变得很难模仿,它不像汉字那么容易临摹,所以,很难骗到懂得花押技术的人。

但是,宋朝政府即便做了这么多功课,却依然挡不住奸人伪造纸币的歪心思。因为,纸币的使用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对宋朝官方的货币和伪造的货币往往不容易区分,甚至难以辨别,那些民间的能工巧匠们的技术水平一般能够骗过老百姓。

而且,不但普通老百姓会被骗,那些万贯家财的土财主也有被骗的时候。

当时,就有一个土财主,他把房子租给了别人,当然,这些房子都是成千上百间的,收了很多房租。等到核账的时候,他曾经当过官的儿子就发现,原来,老父亲收了几千贯的假币,真是心疼坏了,要知道当时的一千贯就相当于十万元左右。

眼看这么大的损失,这位曾经的县令就十分的恼怒,当场就要去当地县衙,让官府查办那些租房子的人。土财主虽然很有钱,但人还是很善良的,可谓是既富又仁。他一把拉住儿子说:“租房子的都是一些贫苦之家,可以说,很多都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况且,他们可能也不是故意的,普通老百姓不好分辨假币,咱们家不缺这些钱,这事就这么算了吧。”

后来,有一些奸人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就想购买老财主手中的假币,打算用五百贯的价格买这些面值几千贯的假币。土财主虽说也很会做生意,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这些人的打算,他们会再次骗别的老百姓的,于是,土财主拒绝了他们。为了防止再生祸患,就一把火烧了。

土财主的经历只是假币危害的冰山一角,比如:当时有一个起义军不知道怎么弄到了高仿真的印模,就疯狂的印制了大量的假币,然后,去富庶地区大量的购买物资,造成了当地的物价飞涨,很多老百姓的财富都被这种卑劣的方式掠夺了,这种掠夺效率比战争都要高。

所以,看到这种搞钱的效率,有些人就在千方百计升级自己造假币的技术能力,后来,元朝时期,民间的造假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官府竟然很难管控,这也大大削弱了元朝的国力。

宋朝的防伪工作做得虽然看不出什么毛病,甚至,用不定期更换新币的釜底抽薪方式,但是,也没有挡住纸币造假的泛滥。曾有给皇帝的奏章中写道:“一届纸币发行以后,‘耗于水火,耗于破损’,再加上其他原因逾届没能兑换,数量理应大为减少,然而到了纸币的回收日期,‘其数常溢,则伪楮(假币)之多可知也’。”

究其根本原因,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了识别真纸币的能力。它没有方便携带的验钞机供平民老百姓随身携带,仅凭老百姓自己难以辨认纸币的真伪。而这些不具备鉴别能力的老百姓才是纸币的最大用户,受伤最深的还是广大老百姓。

北宋发行过大量纸币,但是,到今天真正的北宋纸币一张也没有留传下来,其原因大概是纸质易烂吧。

参考资料:

『《古代纸币如何防伪?》、《宋史·食货志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