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阵势比现在三个航母战斗群还要大,沿途国家望风下拜

郑和是明朝的外交家,航海家,同时他又是一名宦官即太监,曾代表大明王朝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国家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他率领的船队多时有大小船只二三百只,人数多达27000余人,相当于现在三个航母战斗群,想想这浩浩荡荡的阵势何等威风,何等的耀武扬威,以至沿途的岛国直接臣服,彼此有纷争的国家也听从明朝的调解停止干戈,虽然我们以友好的姿态对待别人,但也有个别的国家或势力心怀鬼胎,不自量力,以卵击石,最后导致国毁人亡。

郑和七次下西洋,曾经遭遇三股势力的干扰,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不仅体现我们舰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作为主帅的郑和的有勇有谋。

郑和遭遇的第一个对手是陈祖义,陈祖义是海盗,手下有万余人,海盗船百余艘,在东南亚一带很猖獗,明王朝曾悬赏750万缉拿他,致使陈祖义有所顾忌,暂时投靠到渤淋邦国,渤淋邦只是一个小部落,在渤淋邦国国王去世后,陈祖义攫取了渤淋邦国的政策,了渤淋邦国的国王,从此抢劫起来更加肆无忌惮。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的途中,遇到陈祖义。陈祖义认为郑和只是一个太监,没有什么大本事,而且明军不熟悉水战,于是决定抢劫明朝廷的船队,陈祖义先诈降,告诉郑愿意对明朝臣服,不过陈祖义小看了郑和,郑和识破陈祖义的阴谋,将计就计,假装接受陈祖义的投降,趁其不备突然袭击陈祖义,陈祖义措手不及,部下被杀上千人,自己被郑和生擒。郑和将陈祖义带回明朝廷,明成祖朱棣下令将之斩首示众。

由于路途遥远以及贸易的需要,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会带有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也会让某些贪心的人起歹念,斯里兰卡的国王亚烈苦奈儿便是其中之一。郑和途经斯里兰卡时,亚烈苦奈儿一边假装向郑和示好,一边却派兵去突袭郑和的船队,郑和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一边指指大部队与敌军激战,一边调集两千勇敢的将士,偷袭斯里兰卡空虚的都城,亚烈苦奈儿始料不及,本人和皇室人员悉数被擒,敌人惊悉国王被擒,赶忙回兵救主,郑和的部队乘胜追击,敌兵溃败投降,郑和将亚烈苦奈儿带回明廷,让斯里兰卡另选明主。

郑和下西洋曾在一个国家两次遇险,这个国家便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是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岛,正遇上西爪哇与东爪哇打内战,结果西爪哇士兵误杀郑和的士兵一百多人,爪哇岛当时是明王朝的朝贡国,西爪哇王得知误杀了明朝士兵,非常畏惧,连忙向郑和道歉,并赔偿黄金6万两,抚恤死难的士兵。还有一次是郑和船队到达苏门答腊岛时,王子苏干刺抱怨郑和未对其进行赏赐,率领其军队阻挡郑和海军的前进,郑和大怒,随即指挥军队向苏干刺军发起攻击,苏干刺不堪一击,一触即溃,郑和穷追猛打,直至把苏干刺生擒并带回明廷被杀。

史载,郑和下西洋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建立起了大明王朝的威望,告诫南洋诸国“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除武力之外,郑和还通过宣扬佛教等措施,统一人们的思想与宗教信仰,促成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达到所谓“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的大好局面,郑和下西洋确实达到了宣扬国威的目的,但都是公平公正,以礼服人的基础上,对比现在美国在南海的耀武扬威完全不同,建立在霸权之上的武力威慑是没有用的,只能被人看作是跳梁小丑的表演。

郑和原本是一介太监,跟随朱棣,在朱棣争夺帝位立下功劳,得到朱棣的信任,以后又屡建奇功,脱颖而出,受朱棣重用,明朝是大监大权在握的时期,很多太监都武功高强,那么郑和的武功怎么样,史料记载,郑和身材高大,懂兵法,没有武功方面的直接描述,但郑和是因为在朱棣上位过程中立有功劳,那时郑和只是一个小太监,没在组织者和领导者之列,也就是在策划方面他不可能占有什么功劳,由此可推断,他的功劳全靠自身功夫,所以,他本事应该有不错的武功,明朝太监权势大,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常常做的是缉拿人犯之事,整天刀光剑影之中,有些武功也是非常正常的。金庸曾在说中描写癸花宝典的创作者是前朝的一位宦官,有人从时间上猜测,癸花宝典的作者是郑和,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明朝太监多是残害忠良之人,没有好名声,唯有郑和流芳百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