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可以生产大口径重炮和军舰,为何民国却只能生产迫击炮?

火炮在二战以前被誉为“战争之王”,西方国家可以获取全世界的霸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火器领域远远地领先世界,而其中的大型火炮制造技术,又是西方国家最有优势的领域。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火炮对清帝国的同类武器拥有三百年的技术优势,清帝国的火炮技术大多来自于明末引进的红衣大炮,三百年里并没有进行大的改进,而欧洲国家的火炮技术则是日新月异,所以清廷在战争中惨败于英国就不足为奇了。

在意识到武器上的巨大差距以后,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大佬开始积极的引进西方的军工技术,想要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与李鸿章建立的江南制造局。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于军事实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中国已经可以生产大口径的重炮以铁甲舰。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火炮是大口径的重炮,代表则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大炮与德国的克虏伯大炮。

清廷由于与英国的关系比较良好,因此最先引进的就是阿姆斯特朗大炮,1880年的时候,江南制造局仿制成功120毫米的阿姆斯特朗大炮,之后不断向更大口径迈进,到了1905的时候,305毫米的大炮也仿制成功,虽然相对于欧洲的同类产品,在加工工艺上还有差距,但是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需要。清廷在沿海一带部署的大型炮台就有一部分使用的是本国生产的重炮,几十年的时间里,各个兵工厂一共生产了三千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在海军方面,南方的造船厂已经可以自行建造轻型的巡洋舰,虽然部分核心部件依然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已经迈出了武器自产的关键一步。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民国时期全国可以生产大口径火炮的地方只有两个,一是东北张作霖的兵工厂,另外一个则是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两者生产的火炮大多是100毫米以下的轻型火炮,大口径的压制火炮基本没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方面,主要生产的则是小型的迫击炮,而且炮管所使用的无缝钢管全部来自于进口。在海军方面,民国时期的海军舰船大多是吃老本,新建造的军舰寥寥无几。

如果不了解当时世界上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仅仅是看这些数据的话,会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晚清时期的军事技术比较先进,而民国则是在退步。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是很客观,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军事装备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了,相对于十九世纪末已经形成了技术代差,以火炮技术为例,十九世纪的火炮大部分是大口径的滑膛炮,这种火炮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铸钢。张之洞花了五十万两白银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生产铸钢的冶炼设备,以此为基础,当时的中国掌握了大型火炮的制造技术。

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火炮技术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用合金钢的线膛炮开始迅速的取代老式的铸钢大炮。新式的大炮不仅射程更远,而且由于材料更加的先进,所以重量大大的降低了,以前的铸钢大炮一般重量都会达到四五十吨,而新式的合金钢大炮不过几吨而已。虽然合金钢大炮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但是想要掌握这一项技术却不是那么的容易。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可以独立生产合金钢大炮的国家并不多,除了欧洲几个传统的军事强国以外,只有美国、日本这样的新兴大国拥有这种高科技。之所以这项技术如此难以掌握,一是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而是加工的工艺要求太高。先看一看冶炼技术,想要生产出合金钢,光有炼钢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得掌握先进的材料技术,因为合金钢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加入了各种稀有的金属,而这个技术各国都是密不传人的。加工工艺上的难度更大,以前的滑膛炮只需要进行铸造就可以了,而新式的线膛炮则需要进行工艺非常复杂的火炮膛线加工,直到如今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也不多。正是由于有这么多的技术限制,才使得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型火炮产量极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